药材好,药才好!河南十大举措发展中药材产业

本文转自:大河网
你知道河南中药材种类有哪些吗?你知道“十大豫药”又是啥吗?河南是中药材生产大省 , 如何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提出到2025年 , 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0万亩 , 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0亿元 。
全省中药材面积、产量、产值连续4年均居全国前三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 我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 , 是“北药”的南界、“南药”的北界 , 因此中药资源呈现生物多样性明显、药材产地正、种类多、质量佳、品质高、产量大的特点 。 近年来 , 全省通过开展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 基本形成了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五大优势产区 。
药材好,药才好!河南十大举措发展中药材产业
文章图片
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的一处怀地黄种植田里
村民对采挖出的地黄进行装袋、装车
据了解 , 2021年全省中药材面积达到550万亩、产量190万吨、产值407亿元 , 连续4年均居全国前三 。 其中 , 连翘、金银花产销量全国第一 , 艾、夏枯草、西红花、百蕊草占全国市场80%以上 , 20多种道地药材占据市场绝对优势 。
但随着全国中药材产业竞相发展 , 我省中药材产业的短板弱项也暴露出来 , 如种业专业化水平低、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龙头带动能力不强、新功能新业态开发滞后等问题 。
那么 ,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我省中药材产业优势 , 进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 推进中药材强省建设呢?
到203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领跑全国
《意见》围绕打造4个中心、建设中药材强省 , 分阶段明确了2025年、2030年及2035年的目标 。
到2025年 , 全省中药材生产供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绿色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 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0万亩 , 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0亿元 , 基本形成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 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国领先 。
到2030年 , 力争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700万亩 , 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7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00亿元 , 形成更加完善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 艾、山药、地黄、连翘、金银花、牛至、丹参、夏枯草、杜仲、山茱萸“十大豫药”种植面积、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全国第一 。
到2035年 ,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领跑全国 , 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生产供应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加工制造中心、物流贸易中心 , 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 建成中药材强省 。
药材好,药才好!河南十大举措发展中药材产业
文章图片
南召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从良种繁育、种植、采收、加工制造、仓储流通等方面 , 构建环环紧扣的产业格局
立足我省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等因素 , 《意见》提出 , 因地制宜定品种、定产地 , 引导优势品种向五大道地药材产区(怀药道地药材产区、太行山道地药材产区、伏牛山道地药材产区、大别山道地药材产区)集聚 。
同时 ,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选育和繁育等工作 , 在五大优势道地药材产区支持建设5个以上种质资源圃(库) 。 《意见》提出 , 每年鉴定豫产药材新品种20个、建设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个 , 并积极争创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 到2025年 , 中药材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70% , 2035年达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