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社会财富”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我市甘蔗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生态包袱”变“社会财富”】“生态包袱”变“社会财富”
“生态包袱”变“社会财富”
文章图片
工作人员操作打捆机对秸秆进行回收打捆作业 。 廖思宇摄近日 , 采访人员在银海区福成镇红境塘村看到 , 两辆打捆机在蔗田里来回穿梭 , 将蔗田里的甘蔗秸秆进行回收打捆 , 整个回收作业井然有序 。
银海区是我市甘蔗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区域 , 截至12月25日 , 银海区共完成甘蔗砍收4.8万亩 , 累计完成打捆作业2.6万亩 , 碎叶还田855亩;打捆离田、碎叶还田率达56% 。
“从12月至2023年春节前 , 是甘蔗秸秆回收最密集的时间 。 ”银海区福成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回收的秸秆为农户采收甘蔗后剩下的甘蔗叶 。 据统计 , 福成镇共有甘蔗地约12万亩 , 现在平均每天回收甘蔗秸秆约1300亩 。
今年以来 , 银海区通过全面整合将秸秆“变废为宝” , 首先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整合成片种植地块 , 与星星糖厂、南康糖厂签订回收协议 , 开展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作业 , 将秸秆送至广西秸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利用;再由该公司建设的北海市银海区秸秆综合处理中心(平阳点) , 将秸秆生产成再生燃料颗粒 , 产品可供给企业进行掺烧 , 最大化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 。
采访人员从市工信局了解到 , 今年以来 , 我市坚持做到“秸”尽所用、变废为宝 。 以打通甘蔗秸秆综合利用链条为工作主线 , 积极引导制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大力推进糖企包干处理甘蔗秸秆 , 推进甘蔗连片砍收 , 构建甘蔗秸秆“收、储、运、用”体系 , 提高榨季连片砍收及蔗叶打捆(粉碎)作业效率 。 截至12月25日 , 全市共完成甘蔗砍收15.8万亩 , 完成蔗叶打捆作业8.7万亩 , 完成粉碎还田作业1820亩 , 全市作业率(打捆+粉碎)已达56% 。
推进甘蔗秸秆综合利用 , 是我市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创新举措 。 将甘蔗秸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 使“生态包袱”变为“社会财富” , 形成秸秆收集与产业化利用的综合发展新示范 , 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