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是碗糕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常念是碗糕
□王诗炳
常念是碗糕
文章图片
碗糕是闽南一带逢年过节必备的糕点 。 因其以瓷碗为模具 , 倒入米浆 , 蒸熟出锅后外形就是一个碗状 , 故而得名 。 朴实的外表 , 憨厚的“微笑” , 还有那丝丝的甜味儿 , 是故乡人时常心心念念的舌尖清欢 。
当年关的脚步愈发近时 , 往日宁静的村庄仿佛一锅小火慢熬的浓汤 , 开始咕噜咕噜沸腾起来 。 彼时 , 母亲也开始忙活着“蒸糕做粿” 。 自古以来 , 闽南地区便有着过年“蒸糕做粿”的习俗 。 闽南俗语有言:“煎粿蒸糕‘发’新年 。 ”在糕点中 , 因碗糕的制作过程必须经过发酵 , 人们取其“发”的寓意 , 象征发财 , 以此寄托心中美好的祝愿 。 而碗糕发得适当 , 旺火蒸 , 糕顶就会有四五个胀开的口子 , 叫作“笑” , 象征全家欢欢喜喜笑呵呵 。
农历腊月廿三后 , 母亲便着手制作碗糕 。 母亲将大米加水浸泡 , 提去街里的加工坊 , 磨成细细的米浆 。 接着加入酵母 , 盖上盖子 , 放置在暖和处等待糕液发酵 。 如果发酵时间不足 , 碗糕的表面无法绽开 , 有的甚至黏得剥不开 , 就会影响美观 。 所以发酵功夫关乎成败 , 恰到好处的发酵 , 可以让碗糕通体光滑且气孔蓬松 , 一口咬下去齿颊生香 , 有的还能收获软韧弹牙的口感体验 。 翌日傍晚 , 待发酵完成 , 母亲将定量的白糖加入其中 , 随后用棒子顺时针搅拌 , 直到米浆呈现如酸奶般的浓稠状 , 才开始蒸制 。
蒸碗糕需要旺火 , 还需要有一颗安静的心 , 所以一般选择在晚上蒸制 。 柴火烧 , 铁锅蒸 , 沸水腾 , 母亲先往蒸笼里摆放棕褐色的粗陶糕碗 , 加热十五分钟 。 随后舀进八分满浓稠状的米浆 , 盖上盖子 , 大火慢蒸 。 火候是制作出好吃的碗糕的关键 , 火候拿捏得好 , 蒸熟的碗糕顶部会自然开裂成三四瓣 , 活脱脱像咧开发笑的大嘴 。
熊熊燃烧的大火不断舔舐蒸锅 , 蒸笼里不断鼓起一团团云雾 , 让屋内的人们感觉到无比温暖 , 感觉到新年即将来临的跫音 。 我们喜欢在一旁期待着碗糕出锅 , 有时还会询问母亲还要等待多久 , 母亲会心平气和地回应:“要有耐心 , 碗糕才会‘笑’” 。
约莫一个小时后 , 当母亲满怀欣喜 , 揭开蒸笼 , 隔着氤氲的热气 , 她仿佛画上的云中仙女一样 , 慈祥又美丽 。 香甜的碗糕味让人忍不住多吸了几口气 , 深深感受着安详、温暖、幸福的年味 。
“笑了吗?”每次出锅 , 我们紧随其后 , 上前凑过去询问 。
蒸锅里 , 原本一碗平平的碗糕液盛开出一朵朵“花” , 上面还微微冒着烟 , 香味瞬间扑面而来 。 母亲脸上的皱纹宛若消失一般 , 取代的是心满意足的笑靥 。
热腾腾的碗糕出炉后会被一个个摆置在圆形簸箕里 , 这时有个特别的环节——“点红” 。 母亲用筷子蘸着红色的水 , 点缀在碗糕正上方 , 像吹落的红梅 , 又宛如美人额间妆 , 真是赏心悦目 。 等稍微晾凉后 , 剜出碗糕 , 美味就登场了 。 母亲先给儿孙们每人递上一个 , 象征着将带着新年祝福的糕点送到我们手上 。
常念是碗糕】缱绻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 凝固成舌尖上的闽南年味 。 每当念及于此 , 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碗糕 , 早已口舌生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