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群防群控
从2023年1月8日起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 根据总体方案 , 实施“乙类乙管”后 , 对于新冠疫情的监测与应对有着哪些要求?病毒监测、数据收集、报告要求等方面和“乙类甲管”时相比有哪些变化?新形势下我们在个人防护上都需要注意什么?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新冠疫情的防控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 , 高效利用防控资源 , 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 , 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 未来一段时间各地仍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 , 因此并不能掉以轻心 。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这种情况下 , 该加强的措施还是要加强 , 该调整的就是要调整 , 这才是科学的 。 比如说在整个社会人群上 , 很可能调整一些管控措施 , 让流动性更大;但是像一些特殊的场所 , 特别是像养老院、儿童福利院 , 就必须要进行严格管理 , 严防感染 , 还要严防感染以后不能够得到有效救治这种情况的出现 。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 ,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显著减弱 。 这也是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强调 , 要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 , 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 , 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 , 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 那么“乙类乙管”后 , 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等方面和“乙类甲管”时相比有哪些变化呢?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监测内容进行调整 , 下阶段是以疾病的趋势变化、重症死亡的情况、重点人群的情况作为我们监测重点 。 所以在继续做好现在法定报告的基础上 , 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社区人群、哨点监测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监测 , 继续加强病毒变异的监测 , 相关监测结果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进行公布 。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对于未来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将新冠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 专家指出这主要取决于病毒毒株是否稳定 , 毒力致病力能否进一步降低;还取决于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 , 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以及群众对疾病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 , 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 。 特别是对于病毒的危害程度 , 需要持续监测疾病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 , 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
焦点访谈丨动态监测 群防群控
文章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调了“乙类乙管” , 这个病毒监测是不停的 。 现在我们即使“乙类乙管” , 还是在全国每个省设三个城市 , 每个城市选一个哨点医院 , 这个哨点医院每周要采15例门诊和急诊的病例 , 大多是轻症的 , 之后还要选10例重症病例和在这个医院的死亡病例做基因组特征分析 , 看看重症或者死亡、轻症基因型是不是一样 , 是不是某个潜在的基因型会有变化 。 这样通过全国各个省设的哨点监测 , 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 , 不管是输入的 , 还是本土流行的变异毒株 , 了解各个毒株在各个省的型别分布和动态变化 , 为疾病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