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重治疗的防病观念该改了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在“2022提高水产养殖微生物耐药性认识网络科普宣讲活动”中 , 专家们指出——
水产养殖 , 重治疗的防病观念该改了
水产养殖,重治疗的防病观念该改了
文章图片
黄海水产研究所刘长琳博士(右二)在西藏指导养殖户进行黄芪多糖免疫增强剂的拌料投喂 。 李杰摄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 养殖密度大幅提升 , 水产品的活体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相互流动越发频繁 , 一些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剧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如何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安全成了一项重要命题 。
前不久 , 为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业者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意识和水平 , 持续推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 , 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办了“2022提高水产养殖微生物耐药性认识网络科普宣讲活动” 。
据介绍 , 与畜禽养殖不同 , 水产养殖的特殊性使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存在一定难度 。 一方面 , 鱼、虾等水产动物疾病不易观察 。 一般来说 , 水产动物发病会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阶段 , 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面以下 , 水产动物的日常行为状态不易被觉察 , 当观察到异常行为时 , 往往已经到了发展期 ,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 另一方面 , 在治疗疾病时 , 由于水产养殖的水体环境复杂、水产动物数量大、捕捉难等特性 , 药饲等在畜禽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实施 , 药物很难直达病灶 。
“由于水产用药的复杂性 , 加之养殖户对病害和药物认识不足 , 又担心病害发生造成巨大损失 , 在实际生产中确实存在着药物滥用、盲目用药的现象 。 ”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邓玉婷在活动中介绍 , 有些养殖户日常用抗菌药物拌料预防疾病 , 发病时“一包药治百病” , 盲目加大药量 , 损耗稍微降低就停药 , 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 还有的养殖户存在使用非国标渔药(利福平、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等)治病或使用原料药投喂等违规用药的行为 , 这些行为不仅不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 甚至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加剧、环境污染增大等不良后果 , 并不利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 务必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 要处理好‘养—病—药’三者之间的关系 。 ”邓玉婷提出 , 在水产养殖中不能重治疗轻预防 , 尤其要做好饲养管理 , 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 要想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 就要实施“从水域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 特别要加强对苗种、水质、养殖、捕捞及运输等环节的质量管控 , 通过预防减少用药 。
养殖户在选购苗种时 , 要选择正规育苗场 , 所选苗种要经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合格 , 且在捕捞运输操作过程中尽量小心细致 , 避免鱼体损伤 。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调控 , 在池塘放水和放苗前 , 用含氯石灰等清塘 , 并根据养殖对象调节水质 , 视水质情况换水 , 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 , 养殖尾水需要达标后方可排放 。 同时 , 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 避免养殖密度过高 , 投喂饵料时要注意控制投放量 , 在以鱼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 , 通过设置饵料台 , 观察鱼类摄食情况 , 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 。
此外 , 要做到未雨绸缪 。 对于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 , 可采用免疫的方法进行预防 , 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通过药浴、投喂药饵、食场和工具消毒等方式进行药物防治 。 整个养殖过程都应做到定期巡塘 , 确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 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 。 出塘时做到规范起捕 , 运输时注意控制温度、溶氧、密度等 , 维持储运水体卫生 , 尽量避免细菌、真菌等感染水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