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一座老宅 “盘活”一个古村( 四 )


在整个黄山市 , 通过实施《徽州民宿提质增量行动计划》 , 配套《推进“个转企”促进“徽州民宿”提质增量优惠奖励政策》等 , 当地从准入服务、财税政策、金融社保、品牌建设等方面制定清单化优惠奖励政策 , 引导徽州民宿向中高端化、个性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 。 2020年以来 , 全市签约民宿专项贷138户、放款民宿贷1.17亿元 , 45家民宿从个体经营转变为企业 。
改革为民宿发展扫除障碍的同时 , 也让被盘活的老宅子 , 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资源” 。 在黄山市 , 乡村民宿的发展 , 每年为村民增收近5亿元 , 提供就业岗位3900余个 , 带动青年返乡创业500余人 , 村民宅基地入股、村集体资产入股 , 联合开办乡村民宿的模式日渐成熟 , 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石亭村久了 , 黄智勇从旁观察村子和村民 。 “不管是村容村貌 , 还是村民 ,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黄智勇说 , 现在村民能够主动配合村里整治环境 。 原来他们不善于跟外人打交道 , 缺乏自信 , 现在大家看到破房子改造后 , 这么受城里人喜欢 , 对自己的房子和村庄有了自信 , 认识到乡村的价值 , 幸福指数在提高 。
深化改革 , 让更多的老宅“复活” , 把更多的古村“盘活” 。
文化铸魂
照亮乡村振兴路
蓬勃发展的乡村 , 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内核 。 这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 , 支撑着乡村振兴事业 。
在许村剧院里 , 年轻人每一天都在琢磨如何创作出一部部更加新颖的戏剧 。 “舞草龙 , 大刀灯 , 抬汪公……徽州这片土壤 , 值得挖掘和学习的民俗文化太多了 。 ”孟成说 , 在《许村有喜》这部原创戏剧的剧情中 , 许家老爷宴请宾客 , 报名的观众换上戏服 , 在专业演员引导下 , 带着不同的徽州特产上门娶亲 , 沉浸式参与演出 。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 , “黄山毛峰”“歙砚”“许村大刀灯”等特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悉数展现 。
借由新生力量 , 让蒙尘的乡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生 , 这是无数个“孟成”正在从事的事业 。 他说:“每逢重大节日 , 许村会派出多支舞刀队 , 表演者擎着两丈多高的‘大刀’ , 走上十里长街 , 来回舞个通宵 。 近几年 ,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 , 这个传承近百年的民间艺术几近消失 。 为了重现大刀灯舞 , 我们专程拜访了民间的老艺术家和文化保护者 , 在他们的指导下 , ‘许村十三刀’又重现江湖 。 ”
皖南民宿能吸引无数游人前来 , 也正源于这一山水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
在“拾庭画驿”民宿大堂的一角 , 窗棂上木雕的纹饰精致 , 引人注意 。 “这依然是几百年前的窗棂 , 只是稍作修缮加固 。 ”黄智勇说 , 在改造过程中 , 他们找来本地徽派匠人 , 替换榫卯立柱、雕画壁画 , 尽可能保留老宅原有的样貌 , 让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重焕生机;在大堂的另一侧 , 颜色鲜艳的戏服挂满衣架 , 长长的髯口胡须、各种头饰尽显徽剧风采 。 这里时常会邀请戏班前来表演 , 让游客们在徽派建筑里欣赏徽州传统戏剧 。
徽派建筑一直是中国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 莲花门、迎霭门、厅堂的天井……如今 , 黄山民宿随处可见这样的徽州元素 。 这些受到游客欢迎的民宿 , 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以文化铸魂 , 在保留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时 , 注入各自不同的意趣和情怀 , 让游客诗意地栖居 。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 , 挖掘传统文化 , 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当前国内旅游业正从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 市民游客追求更多的是参与感和娱乐性 , 小而美的民宿 , 恰好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突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