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温脾胃安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粥温脾胃安
文章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 , “你阳过了吗?”成了最新问候语 , 替代了以往的“您吃了吗?”
其实 , 身体的健康跟饮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无论你是阳过了 , 还是正在阳康的路上 , 都需要靠你的正气和免疫力来抵抗 。 正气足 , 免疫力强的人 , 有可能身边很多人阳了 , 你仍然没事 , 也可能症状很轻 , 一两天就好了 。
“五疫之至 , 皆相染易 , 无问大小 , 病状相似……不相染者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这是《黄帝内经》中说过的 。 所以 , 增强免疫力 , 就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大计 。
那么 , 如何增强免疫力 , 中医认为 , 注重脾胃的健康运行 , 至关重要 , 因为脾胃才是免疫力的大本营 。
“四季脾旺不受邪” , 这是张仲景的话 , 意思是说脾胃功能正常的人 , 一年四季都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扰 。
脾胃不好 , 要及时调理 , 才能提升正气 , 让身体健康起来 。 中医认为 , 脾属土 , 肺属金 , 而土生金 , 脾胃好 , 则肺气充足 , 肺气足则卫气强、腠理密 , 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而且脾生痰 , 肺储痰 , 脾胃运化能力差的人 , 容易感冒、咳嗽、痰多等等 。
药食同源是我们的文化 , 也是我们的生活 。
在当下大家都需要增加抵抗力 , 有一种饮食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 , 让脾胃健康运行 ,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 “世人个个学长年 , 不悟长年在目前 。 我得宛邱平易法 , 只将食粥致神仙 。 ”诗人陆游对粥这种饮食推崇备至 。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医家妙手都把粥作为养生佳品 。 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专列粥单:见水不见米 , 非粥也;见米不见水 , 非粥也 。 必使水米融洽 , 柔腻如一 , 而后谓之粥……余常食于某观察家 , 诸菜尚可 , 而饭粥粗粝 , 勉强咽下 , 归而大病 。 尝戏语人曰:“此是五脏神暴落难 。 ”是故自禁受不得 。 袁枚说 , 粥如果做得不当 , 是会生病的 。 如果想以粥养生 , 那必谨细煎煮 , 慎重投料 。
相传粥是黄帝始创的饮食 。 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 , 火食之道成 。 黄帝始蒸谷为饭 , 烹谷为粥” 。 粥由于其便于烹饪、质地稀软 , 能够促进脾胃运化和吸收 , 让水谷中的精微营养物质更加有效的作用于人体 , 几千年来备受医家推崇 , 尤其是针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小孩以及产妇 , 粥更是当做药来食用的 。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方剂桂枝汤的使用中这样写到:“服已须臾 , 啜热稀粥一升余 , 以助药力” 。 而煮粥常用的食材粳米 , 更是直接被拿来作为药材 , 经常出现在各种方剂中 。 粥不但是一种非常可口的食物 , 也是治病的良药 。 唐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载有牛乳粥、天花粉粥等 , 以粥为载体进行治疗和养生 。 宋代《太平圣惠方》更是载录药粥129首 。 如杏仁粥治疗咳嗽 , 酸枣仁粥治疗失眠等 。 明清时期药粥进一步发展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载录62首药粥 。 清代黄云鹄的《粥谱》收录药粥247首之多 , 其书不仅是我国目前为止载录粥的种类最多的书目 , 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粥专著 。 书中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 , 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 , 二味全 , 三津润 , 四利膈 , 五易消化”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 , 食粥一大碗 , 空腹胃虚 , 谷气便作 , 所补不细 , 又极柔腻 , 与肠胃相得 , 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 ”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 , 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