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阳”后没有高热 , 但一周后病情急转直下
医生提醒: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
医生提醒: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
文章图片
在省立同德医院急诊抢救室 , 医护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 图片由院方提供
采访人员柯静通讯员应晓燕
120救护车闪着蓝色警灯 ,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门口一字排开 。 采访人员走进急诊中心 , 紧张感扑面而来 。
“你不能下床 , 拿掉氧气很有可能马上昏倒!”在急诊抢救室 , 急诊医学中心主任李海林劝住一位想下床的老太太 。 老人70多岁 , 微胖 , 说话有些气短 , 李海林告诉采访人员:老人被120急救车送来时 , 氧饱和只有85 , 还合并心血管疾病 , 肺部感染也比较厉害 。 “这样的患者不少 , 我们急诊抢救室里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 。 ”李海林说 , 他做了粗略统计 , 在过去的一周 , 高峰发生在1月4日 , 当天有82人送来急诊室抢救 , 其中120急救车送来了74人 , 超平时3倍多 。
发热门诊人数回落高龄危重症患者增多
“从我们医院的数据来看 , 进入1月 , 发热门诊的人数一直在回落 。 ”省立同德医院感染科主任翁卫东声音嘶哑 , 她持续奋战在救治第一线 , 去年12月15日以来 , 该院的发热门诊人数不断攀升 , “最多一天接诊1700余人 , 全院各科都抽调力量增援发热门诊 , 诊间数最多达24个 。 而原先发热门诊单日接诊200人左右 。 ”翁卫东说 , 现在发热门诊人数明显回落 , 单日接诊人数已连续多日维持在300人左右 。
在发热门诊人数回落、第一波感染的年轻人“阳康”的同时 , 老年危重症患者数量正逐渐上升 。 “第一波感染高峰后的一周内 , 高龄患者明显增多 , 有时候门诊出来 , 可以看到六七辆救护车在急诊门口 。 ”翁卫东说 。
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没有高热 , 但5—7天后 , 病情直转急下 , 气促、双肺大面积感染……省立同德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徐敏荣说:“我们观察发现 , 很多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出现‘沉默型缺氧’ , 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 , 甚至感觉不到胸闷气促 , 而且没有明显高烧 , 只是有精神恍惚、意识模糊等症状 , 很容易被忽视 ,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有的甚至出现了白肺 。 因此老人更需要照护者多一些关心!”
扩容床位、新增亚重症和重症病区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重症人数逐渐增多 , 需要医院超前谋划、迅速应对 。 省立同德医院很早就成立了专班 , 采购了足量呼吸机 , 加建医氧罐面积 , 成立了6个救治专家组 , 专门设立中医药抗疫专家组 , 同时扩容床位、新增亚重症和重症病区 。
前后不过两个小时 , 被李海林劝住的老人完成了一系列检查 , 经过评估后被分流进入亚重症病区 。 省立同德医院院长胡智明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 , 医院全院总动员、全院总调配、全渠道畅通 , 按照重症、亚重症和普通新冠病毒感染三个层级设置病房 , 全面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
胡智明说:“设置亚重症病房 , 相当于在重症和普通新冠感染患者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带’ 。 专家组会对患者进行分级 , 相对轻症的患者去普通病房 , 病情危重的患者收治到ICU , 介于两者之间的患者到亚重症病房去;经过治疗 , 病情有所好转但还达不到去普通病房标准的重症患者就转到亚重症病房 , 把重症病房的床位资源腾空;普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 病情反复 , 但还不需要插管 , 就将其转到亚重症病房 。 ”
医生提醒:老人感染后易出现“沉默型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