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多了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在“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中江感受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回乡创业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多了
回乡创业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多了
文章图片
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种植的小麦 。 王攀摄
重访点位
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
重访背景
德阳中江 ,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 , 连续15年获得“全省产粮第一大县”称号
由于地处丘区 , 中江县一直存在土地资源匮乏、春耕供水不足等短板 。 2022年 , 在克服了疫情反复、伏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后 , 产粮大县中江再次迎来丰年 。 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 , 202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万余亩 , 预计产量82.5万吨 , 相比2021年均有增加 。
过去一年 , 采访人员数次前往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蹲点采访 , 从绿意油菜到金黄稻田 , 见证了一个年轻“农二代”的梦想实现 , 感受到中江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气息 。 新年伊始 , 采访人员再次回访 , 从一个村探寻四川产粮第一大县的“谋”与“动” 。
□王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曹凘源
年轻人把农业越做越大
越来越多“农二代”返乡成为农业经理人
“常老板 , 我又带来了6000斤稻谷 , 你帮忙加工下!”
“要得 , 今天下午就给你全部打完包装好 , 到时来拿!”
1月5日 , 位于多宝村的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 , 石狮村村委会副主任谢小勇找到合作社负责人常滔 , 机器轰鸣声中 , 两人扯着嗓子交流一番后 , 生意谈妥 。
合作并非首次 。 “他们这儿设备好 , 速度快 , 打出来的米品质也好 。 ”谢小勇告诉采访人员 , 像他一样来找常滔谈生意的村民很多 。 由于合作社规模大、口碑好 , 31岁的“农二代”常滔已成为周边村镇的“名人” 。
从耕田、育秧、管护到加工、存储 , 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全流程采用现代科技和机械化规模作业 , 业务范围和服务面积越来越大 。 2022年 , 该合作社新流转100亩水田;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面积增加了12000亩 , 达到5万余亩 。
“去年我们又采购了5台农机 , 机械化作业能力再次提升 。 ”常滔告诉采访人员 , 合作社正在新建一个育秧中心 , 规模达到2万亩左右 。 “去年11月开始施工建设 , 预计今年3月投用 , 中心建成之后对我们今年的农业生产将带来极大帮助 。 ”
眼看着常滔把农业越做越大 , 村里不少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农业经理人 。
“我是2020年回到家里的 , 今年元旦节前大哥也回来了 , 现在我们都在从事农业生产 , 我还拉了同学‘入伙’ 。 ”刘永刚是多宝村有名的种粮大户刘书林的小儿子 , 在苏州的纺织业工作多年后回到家乡 。 看到家乡的变化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 刘永刚拉着之前从事家装的同学成为“农二代” 。 “年收入比之前在外务工高了10多万元!”刘永刚说 。
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 是传统产粮大县的通病 。 如何破题 ,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中江的答案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和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2022年 , 中江县完成撂荒地整治58578亩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万亩 , 新建高标准农田4.1万亩、在建8.4万亩 , 建设稻渔综合种养2万亩 , 逐步实现“小田变大田”“坡地变梯田”“道路沟渠纵横”“水利设施完善”等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