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村民圆上“花园别墅梦”

本文转自:文汇报
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 嘉定区乡村振兴的“北管村样本”——
努力让村民圆上“花园别墅梦”
努力让村民圆上“花园别墅梦”
文章图片
北管村农民别墅群 。 生态建设
2011年至2021年 , 绿化覆盖面积由9063.34万平方米、覆盖率19.52% , 增至12102.5万平方米、覆盖率26.10%
园林绿地面积由8790.11万平方米增至11819.7万平方米
公园个数由10个增至38个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99平方米增至8.9平方米
住房配套
努力让村民圆上“花园别墅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1年的30.7平方米增至2021年35.6平方米
一大早 , 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村民沈福兴家里的厨房升起袅袅炊烟 。 “肉包子蒸好啦!”老沈的儿子儿媳迫不及待地揣了两只包子 , 出门上班 。 “现在全家人住进新房的生活 , 以前想也不敢想!我就在这里安享晚年了 。 ”老沈止不住眼底的笑意 。 很难想象 , 老沈所在的北管村姚家村民组 , 眼前这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民新房 , 两年前还都是几十年未翻修的破旧老房 。 嘉定区提出 ,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 , 嘉定既要有“高大上”的新城 , 也要有现代化的新农村 。 北管村就是创新探索的样板之一:从最初的治穷、治乱 , 到现在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 这里已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美丽乡村 。
从“烂泥板村”到集体资产超2亿元
曾几何时 , 位置相对偏僻的北管村还只有农业 , 集体收支是倒挂的 , 常常拖欠电费 , 村卫生站连基本药品都进不来 , 是嘉定区出名的“烂泥板村” 。 在村党总支书记沈彪带领下 , 北管村从只有一家衬衫厂起步 , 逐渐发展成为拥有80多家企业的自然村 , 村级年可支配资金达4000万元 , 集体资产超2亿元 。
后来 , 大办“村办企业”阶段又过渡到加强“社会治理”阶段 。 和许多农村一样 , 北管村的村域面积广、外来人口非常多 , 社会治理是一大难题 。 上海话里的北管 , 和“百管”相似 , 北管村的治理法宝 , 就是“四个百管”的共治模式 。 其中的“管百事” , 就是指完善小微网格 , 将周边企业、农田、河道、道路等一同划入 , 确保无遗留、无死角 。 同时 , 在北管村 , 很多社会治理问题都能依托联勤中心的“一网统管”大屏得以解决 , 用数字孪生为美丽乡村精准画像 。 在乡村的主干道、出入口等重要区域 , 平台实现了人机视频巡防 , 嵌入了人口管理、疫情防控、河道治理、垃圾分类等多种智能场景的应用 。 工作人员坐在这里看大屏 , 结合联勤队员定点定时巡逻 , 可以快速处置解决各类问题 。 类似这样的网格化治理体系 , 嘉定已在全区推广落实 。
北管村建起了四个“中心” 。 文化活动中心有门球、舞蹈、戏曲等活动 , 尽可能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内容;会议培训中心每月开展村干部、组长、党员、新村民之间的思想交流 , 就村级事务、百姓大小事进行双向互动;物业保障中心以水电维修、生活保障为主 , 由卫生专管员牵头 , 将村集体资产、百姓个人财产维护好;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发挥前沿监控、新村民服务、联勤联动的安防功能 , 夯实了问题“即发现、即处置”的基础 。
疫情给北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了一次综合性“大考” 。 在突发疫情面前 , 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上海市农村五好党支部 , 北管村充分利用多年来坚持不懈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成果 , 依托完善的人口信息管理、完备的联防联控体系、充足的群防群治力量等 , 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