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有梦,不觉天涯远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吸引青年科技工作者汇聚
科研有梦 , 不觉天涯远
科研有梦,不觉天涯远
文章图片
孙茜在给试验材料授粉 。 本报采访人员黄媛艳摄
■本报采访人员黄媛艳
抬手、剪花 , 手起刀落间 , 一株玉米的雄花落到手中 , 抖动白色套袋 , 雄花花粉纷纷掉落袋中 。 接着取下雌花上的套袋 , 将花粉注入花丝上 , 再将套袋套回 。 不到一分钟 , 一株试验玉米材料的人工授粉便已完成 。 这样的操作 , 孙茜最多一天重复500次 。
1月11日 , 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博士生孙茜在该校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海南南繁基地完成试验材料的授粉后 , 又赶回位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 继续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为她的科研课题——玉米蛋白质改良寻找新突破 。
近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内 , 离心机、电泳仪、考种仪等系列实验设备一应俱全 , 12名青年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各式实验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海南“十四五”重点打造的科创高地 , 建设3年来 , 园区坚持推动种业创新 , 初步形成以国家级科创平台为核心、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幸好听从了导师的建议 , 坚持留了下来 , 现在我可不愿意离开 。 ”园区建设初期的“一穷二白” , 曾让孙茜动了回京做科研的念头 , 导师宋任涛与她详细分析了海南自贸港科创的比较优势 , 她最终还是决定再留琼一年 。
2022年的坚持 , 孙茜收获不小:研究课题荣获首届“崖州湾杯”科技创新大赛企业赛道一等奖 , 选育出来的12份优异材料获得了4家企业的关注 , 一项发明即将提交专利申请……
“科研材料刚上新 , 企业和园区就主动上门谈合作转化 , 专利审查周期由20个月缩短至3个月 。 ”宋任涛说 。
从实验室出来已是23时 , 走在园区小道上 , 孙茜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 , 希望能给刚进课题组的师弟作参考 。
“做科研 , 氛围很重要 。 ”孙茜说 , 在园区与不同科研机构的学者聊实验难题 , 科研视野不断开拓;高精尖的实验设备随手可及……
一周内完成5000份玉米试验材料的基因型鉴定;做好既有玉米材料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在海南好好干 , 一定有收获!”工作连轴转 , 孙茜课题组的伙伴们即将在琼度过春节 , 三亚离家虽远 , 但大家乐在其中 。
科研有梦,不觉天涯远】(本报三亚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