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夜读”栏目不单是“煲鸡汤” , 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情绪疏导 ,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用户走出困境 , 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 。 从这个意义讲 , “夜读”栏目更像是一个“情感疏导站” 。
【文章|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人民日报的夜读就是为深夜emo1症患者备的特效药吧 。 ”
“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读新华社夜读文章 。 ”
“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 , 让你在睡前更爱这个世界…… ”
每天深夜 , 各大媒体的“夜读”文章便如约而至 , 这些浓浓“鸡汤”味道的夜读推文阅读量动辄10万+ , 甚至不乏阅读量超百万的爆款 , 点赞、在看、评论数据也普遍高于硬新闻 。
媒体为啥偏爱在晚上“煲鸡汤”?“鸡汤文”为何受到用户喜爱?
本文对话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负责人于卫亚 , 新华社“夜读”栏目统筹雷雯雯 ,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负责人 , 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李丽 ,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王仕勇 。
“夜读”:夜深人静 , 抚慰心灵
1
“放下别人的错 , 就是善待自己 。 ”
2
“与其纠结过去、焦虑未来 , 不如拼搏现在 。 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 , 沿途所有的都是风景 。 你经历的每段人生 , 都是‘正当时’ 。 ”
3
“人生学会向前看 , 该翻篇儿的就翻篇儿 , 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 斩断过去 , 才能腾出手来更好地拥抱现在和未来 。 ”
这些抚慰人心、激人奋进的句子来自新华社“夜读”栏目 。
2016年12月9日 ,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开通“夜读”栏目 。 在每天22时许刊发一些内容温馨、富有哲理、通俗易懂、正能量满满的“鸡汤”文 。 在每一个夜晚激励奋进者 , 抚慰失意者 。

文章|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文章图片

新华社“夜读”栏目部分推文
每天晚上10点 ,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都会收到一篇“夜读”文章 , 推文往往是结合新闻热点推出与热点话题相关的名家精品文章 , 央视新闻用“夜读”引导社会舆论 , 积极传播正能量 。

文章|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文章图片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部分推文
2018年中国青年报在公众号上开设“夜思”栏目 , 聚焦“思”——“我是这么想的 , 你呢?”

文章|拯救深夜emo?主流媒体为何总爱晚上“煲鸡汤”?
文章图片

中青报“夜思”栏目部分推文
这些温暖浓郁、韵味无穷的文章 , 由于契合读者心理需求 , 提供实用讯息 , 故而大受欢迎 。 基本上实现了篇篇10万+ , 并被很多公众号和用户主动分享 , 传播量和影响力趋于广泛和深远 。
据不完全统计 , 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网、澎湃新闻、厦门日报、广东新闻广播等媒体也在运营“夜读”类栏目 。
“夜读”类栏目为什么受到媒体青睐?这从媒体对其栏目定位中可以看到一丝端倪 。
“‘夜读’栏目基本选在每天晚上10点左右推送 , 是因为这个时间段 , 人们已经基本忙完一天的工作 , 需要这样一款能够启迪心灵的阅读产品 。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负责人介绍说 ,“夜读”栏目不单是“煲鸡汤” , 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情绪疏导 ,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用户走出困境 , 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 。 从这个意义讲 , 新华社“夜读”栏目更像是一个“情感疏导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