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重症患者达峰12.8万人 专家:最难的是ICU医护没法短期增加( 二 )


平时 , ICU床位的改造一般至少需要几个月 , 现在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
新冠阳性重症患者达峰12.8万人 专家:最难的是ICU医护没法短期增加
文章图片
2023年1月11日晚 , 浙江湖州 , 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 , 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 。 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改造ICU需要时间?因为这不是加一张床这么简单 , 比如说呼吸机 , 不是把它搬过来就行 , 它的后面紧连着气体设备带 , 改造ICU对病房内氧气、空气、负压吸引接口、电源插座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 我们要求是一张床一个空气开关 。 ICU里都是生命监测、支持设备 , 一旦出现问题 , 可能在一瞬间危及生命 , 所以改造ICU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速度 。
浙江省卫健委近期组织重症医疗、护理专家对全省11个地级市22家医疗单位进行重症病例救治巡诊 。 我在刚结束的巡诊中发现 , 因为各医院都在争分夺秒改造ICU , 当前重症医疗设备的供应较紧张 , 部分县级医院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设备、CRRT机器(血滤机)等处于紧平衡状态 。
硬件上的改造、设备的购置还不是最大的挑战 , 最难的是ICU医护没办法短期内增加 。 培养一个合格的ICU医生至少要专门培训三年以上 , 因为ICU收治的都是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 , 因此要依赖很多监测和治疗设备 , 比如监护仪、呼吸机、CRRT机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等 , 因此我们业内将重症医护形容为“特种兵” , 每天既要面对数量很多的病情危重复杂的重症患者 , 还要会使用各种“武器” , 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
实际上 , 此前三年全国真正参与了新冠治疗、尤其是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员并不是太多 , 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后 , 是第一次几乎所有医护都真正进入新冠救治的实战模式 , 这场仗必须要打 , 而且必须打赢 。 这种形势下 , 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采取混合编组的工作模式 。
比如 , 有麻醉科医生和我们一起工作 , 他的特点是操作能力强 , 因为麻醉机和呼吸机很接近 , 对气管插管、穿深静脉 , 甚至循环呼吸的抢救等都相对专业 , 但在如何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面经验就相对欠缺 , 于是再找感染科医生加入进来 。 也就是说 ,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 混编时一定要把这些来支援的其他科医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形成一个最高效的组合 。 在我们医院 , 一个混编小组基本由一名重症医生、一名麻醉科医生 , 再加上一名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构成 。
而且 , 这个组合定下来之后尽量别变动 , 现在新扩建的ICU病房里 , 很多呼吸机的品牌连我这种“老重症”都没见过 , 我们都需要和设备磨合 , 医护彼此之间也要磨合 , 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才真正磨合好 , 如果等上战场之后再磨合就迟了 。
因此 , 混编不能纸上谈兵 。 在重症高峰到来前 , 要让这些来支援的医生提前到ICU上班 , 先工作1~2周 , 中间还可以再优化调整 , 这也是给非重症医生进行紧急培训的最重要环节:一定是要以团队的形式、以实战的形式 。
浙江在重症队伍的培训上比较充分 , 省卫健委去年12月初就发文要求 , 各地市上报参与培训的医护具体名单 , 各医院要按一张ICU床位配1名医生、2.5~3名护士 , 并在此基础上再额外增加20%~30%的人员作为后备力量 。 去年12月8日 , 全省所有地市派出新冠重症救治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组成的骨干团队来杭州集中培训了五天 , 由我们医院新冠重症救治最有经验的医护及呼吸治疗师来教学、介绍经验 。
不过 , 浙江虽然已做了包括ICU改造、人员培训等各种预案 , 但“新十条”后 , 感染人数上升速度之快还是超过了我们的估计 。 “二十条”措施推出后 , 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 , 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