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重症患者达峰12.8万人 专家:最难的是ICU医护没法短期增加

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 , 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 , 是286.7万人次 , 之后是持续下降 , 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 , 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 。 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 , 之后持续下降 。
焦雅辉还称 ,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 , 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 。 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 , 之后连续下降 , 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 , 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 。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 , 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 , 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 , 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 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 。 2023年1月5日 , 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 , 之后连续波动下降 , 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 , 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 , 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
1月12日上午 , 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省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表示 , 目前 , 浙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 , 120急救和急诊目前也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 , 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 , 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 。 但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 , 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 。 他说:“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 , 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 , 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 , 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 ”
1月8日晚 ,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 。 他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 , 曾参与2021年河北石家庄、2022年吉林长春、上海、海南三亚等地的抗疫 。 近三周以来 , 作为综合ICU主任 , 蔡洪流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 。 就在采访的周日 , 他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 , 白天讨论病例 , 晚上进行第十版诊疗方案培训 。 直到晚上十点半 , 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 和采访人员谈起了浙江在重症高峰到来前的准备、ICU改造为何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重症队伍、新冠救治有何重大误区 。 他坦率地说:“‘二十条’措施推出后 , 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 , 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 ”以下是蔡洪流的讲述:
浙江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重症高峰 , 目前还处于平台期 , 未见明显拐点 。 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最大的压力是在感染人数开始激增的早期 , 大批医护倒下和感染高峰部分重叠到一起 。 当时人员非常紧张 , 我们一个院区的医生甚至在单位旁边租了一套房子 , 当作集体宿舍 。 阳了的医护住在那里 , 工作七八小时之后实在撑不住了就去躺三四个小时 , 然后再回院继续战斗 。
近三周以来 , 我们重症医护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 , 收治的重症患者中 , 高龄、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加重的病人占比在不断增加 , 住院周期也在拉长 。 同时 , 我们负责的ICU床位成倍增长 , 比如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原本有184张床位 , 后来又开了四个新的病区 , 增加了100多张床位 。 而整个医院之前的ICU床位一共是250多张 , 现在准备好的ICU床位增加到了近600张 。
国家卫健委从去年12月初就不断强调 , 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4% , 各专科ICU也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床位 , 也就是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总共能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 , 改造必须在去年12月底之前完成 。 而按以前要求 , 二级以上医院ICU床位数占比为2%~8% , 也就是说 , 8%已经是天花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