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二 )


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救命药——伊马替尼为例 , 该药品2001年在国内上市 , 价格为23500元/盒 , 不纳入医保报销 , 患者一年自费30万元 。 2013年 , 即便该药过了专利保护期 , 售价仍居高不下 , 为12000元/盒 , 患者每年需要自费14万元 。 后来国内企业生产的伊马替尼陆续上市 , 在2018年之后 , 经过两轮国家集采 , 该药的价格最低降到834元/盒 , 患者经过医保报销后每年仅需自费1500元 。
“不止慢粒白血病患者 , 越来越多的百姓正在从集采中获益 。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研究室主任蒋昌松统计 , 从2018年开始 ,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成功开展5批 , 涉及218种药品 , 覆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病和常见病的主流用药 。 同时 , 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和推动下 , 全国所有省份均以独立采购或跨省联盟采购的方式开展了药品集采 。
“国家医保局已经开展了4次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工作 , 累计有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 。 ”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后 , 谈判工作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郑杰介绍 , 药品谈判就是结合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 , 综合考虑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 , 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能够用得起的价格 。
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文章图片

用得起药带来了新现象 。 “人均药费少了 , 来看病的人多了 。 ”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 ,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表示 , 2021年1—9月 , 北京医院总患者数比上年同期增长超56% , 人均药品费用降低了近32% , “药占比也降得更低了” 。
这不是一家医院出现的改变 。 今年1月17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公布了2021年1—11月全国医疗服务和费用情况 。 与2020年同期相比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增长22.4% , 全国三级、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分别下降7.9%、5.4%。
集采“兵法”持续优化
药品和医用耗材大幅降价造福了众多困难群体和低收入患者 , 对一些家庭而言 , 更意味着希望 。 今年1月4日 , 在抗击疫情的紧张氛围中 , 西安市媒体报道 , 该市一名1岁多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顺利注射了基因修正药物诺西那生钠 。 该药品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 , 每针价格近70万元 , 去年经过国家医保谈判以3.3万元每支的价格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 。
与此同时 , 吃了“便宜药”、用了“便宜耗材”是否意味着疗效和安全方面打了折扣?这样的担忧总会在偶然冒头的新闻中有所呈现 。
2021年 , 一则“1台手术用破4个(集采)球囊”的新闻报道 , 就推动了全国范围内10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开展独立的“双盲”评议 。 社会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 国家医保局进行了回应:破裂球囊在集采之前生产;专家们认为 , 球囊连续破裂与球囊质量无关;国家药监局按照医疗器械质量抽查检验有关规定 , 委托上海市药监局、广东省药监局分别对相关产品开展质量抽查检验 , 结果显示 , 相关批次球囊抽检质量合格 。
显然 , 社会的共识在于 , 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要恪守对质量问题“零容忍”的底线 , 制度设计既要确保挤出价格水分 , 也要确保中选产品质量安全 。 为配合集采推进 , 药监部门多次强调 , 将所有中选产品列为监管重点 , 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开展全周期、全覆盖监管 ,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 确保“降价不降质” 。
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