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过去的一年 , “省钱”成了中国人用药的关键词 。 来自国家集采、地方集采、国家谈判、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提示 , 老百姓许多常用的药品降价了 , 一些原本是“天价”的药也变得“亲民”了 。
但在诊室、学术会议乃至媒体新闻上 , 人们在普遍点赞之余 ,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吐不快” , 或者“欲言又止” , 透露着个体感受的差异 。 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回答这个问题 , 需要看民生账本 , 看企业账本 , 看整个国家健康的大账本 。 这些账本构成了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 也提示改革一直在路上 。
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文章图片

王阿姨的认识逻辑
近日 , 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 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
“现在吃的药跟以前吃的药相比 , 在效果上会不会不一样?”家住社区卫生服务站附近的王阿姨问医生 。
“您放心吧 , 开的药都是经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 , 效果上不会有差别 。 ”医生回答 。
“但我总觉得有点不得劲 , 你看以前一次一片的药变成了一次两片 , 有点不方便 。 ”王阿姨说 , 药品确实比以前便宜多了 , “但便宜能……”
王阿姨截住了后面的话 。 后来 , 王阿姨跟采访人员表示 , 对于集采药“自己觉得有效果 , 又总感觉不放心 , 也不知道怎么评价才准确” 。
退休后 , 王阿姨操心的事少了 , 关注的重心放在了自己的“三高”和骨质疏松上 。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 , 每天数着步遛弯 。 疫情来了之后 , 外出散步少了 , 就关着门数药片:“每天1粒贝特乐治高血压 , 1粒匹伐他汀控制高血脂 , 6粒二甲双胍降血糖 , 还要补充维生素D 。 ”
药品 , 在中国进入“银发时代”后 , 愈发与人们的生活呈现了紧密的联系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 ,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人 。 更多的调查也指出 , 这些老年人口普遍面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痛风等疾病的困扰 。
按时吃药成了王阿姨每天的必修课 。 但每次医生跟她说这是国家集采的药品时 , 王阿姨却总抱怨记忆力不行了 , 只能记住“国家”两个字 , “集采”两个字怎么写并不很清楚 。
于是 , 走在每月一次开药的路上 , 王阿姨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的逻辑:药品是国家提供的 , 价格比以前便宜了很多 , 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荐使用这些便宜的药 , 吃完之后感觉效果差不多 。
医保|药价降低后的真实世界
文章图片

尽管对价格为何能下降心存疑惑 , 但王阿姨用在药品上的钱确确实实减少了 。 由于没有留存以前的药费单据 , 她凭印象“统计”:“感觉省出来的钱可以做几次B超 。 ”
用得起药带来了新现象
看病吃药的钱是怎么省出来的 , 又有多少?国家医保局新近公开的“大账本”给出了部分答案:2021年 , 42个胰岛素专项集采品种平均降价48% , 人工髋关节、膝关节集采产品平均降价82% , 预计惠及近1100万名患者 , 每年减负近300亿元;前5批国家集采药品和冠脉支架全年节省用药费用近1700亿元;2021版药品目录品种增至2860种 , 67种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2% , 谈判药品全年累计惠及患者1.4亿人次、减负1500亿元 。
每一项数字对应着具体的工作 , 从国家层面开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医保药品谈判、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 到地方风起云涌的集采工作 , 我国正立体式、全方位地挤压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中的虚高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