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如何过个舒心年?这份春节消费指南请收好

【编者按】春节临近,年味渐浓。随着节日消费高峰的到来,囤货、买买买,线上线下一派热闹场景。为了引导民众理性消费、安心过年,人民网“人民投诉”通过梳理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协发布的相关消费提醒,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消费新趋势、新变化、新热点,总结出以下春节消费指南,全方位助力消费者舒心过新年。
中消协|如何过个舒心年?这份春节消费指南请收好
文章插图
春节将至,保健食品成了走亲访友、拜见长辈的优选礼品。在“养生”“保健”类产品消费中,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民众特别是老年群体,要谨记“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防范保健品夸大和虚假宣传。要警惕被一些经营者以“感恩答谢”“回馈老客户”等名义,用一些“小恩小惠”,诱导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谨防落入“免费”“专家”“亲情”“海淘”四种陷阱,花了冤枉钱又伤了健康。
对此,“上海市场监管”微信公号发布提示,买保健食品,要“一查、二看、三对号”——
一查: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无论是购买国产保健食品还是进口保健食品,都应认准“小蓝帽”标识,并认真核对产品批号和功能声称是否存在虚假、套用等问题。
二看:看清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网站查询确认其合法性。
三对号:根据自身情况和注册备案产品的保健功能进行选择,切不可偏听偏信、盲目使用和滥用。
消费者也可以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在我国注册或者备案的保健食品,以辨别其真伪。同时,购买保健食品或接受相关服务,请选择正规商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并妥善保留购买小票、产品发票、在线交易记录等必要凭证。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存疑的,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咨询举报。
中消协|如何过个舒心年?这份春节消费指南请收好
文章插图
春节临近,商超、旅行社、电商等经营者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一些不法经营者也会借低价手段,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对此,中消协整理了近年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几种“低价套路”:一是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二是社区团购“薅羊毛”,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三是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让利为假、盈利为真;四是远离“不合理低价游”,当心“游玩”变“购物”。
针对上述四种“低价套路”,中消协提示广大民众:
在挑选美食时,考虑价格更要重视安全和品质。要检查商家是否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经营资质,并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上载明的经营范围是否匹配,建议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家处购买食品。关注食品的标签信息,特别是商标、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等,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在进行社区团购时,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规范、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
中消协|如何过个舒心年?这份春节消费指南请收好】在面对超低价促销时,要仔细辨别促销真伪,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对于涉及分期付款的,要全面了解相关规则,并衡量自身的偿还能力。要保持理性,建议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
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口碑及产品品质。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旅游行程安排及双方的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