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正确退烧要点 先诊后吃药避免重复用药

发热是小儿很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很多家长都有过应对的经历,因此一提到退烧药,相信不少家长随便都能说出几种解热镇痛药来 。的确,我国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属于非处方药,家长在药店很轻易就能买到,但是在买药的时候,面对眼花缭乱的解热镇痛药物,想必很多家长又是开始烦恼了:品种这么多,不仅药的品种多,就连同一种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也有很多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咀嚼片、混悬剂、糖浆剂、滴剂、栓剂、分散片、泡腾片等 。
小儿发烧,到底该选用哪一种退烧药呢?家长在选用退烧药时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
1.明确诊断后再合理选择退热方法:当细菌、病毒或其他外源性致热源进入人体后,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相互作用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可以使得下丘脑体温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引起人体的发热 。
而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通过出汗而达到散热的过程,但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只能缓解发热的症状,而不能解除病因,也不能缩短病程,并且有时还可能因为用药后改变热性掩盖病情而影响了医生作出诊断 。
所以,在选用解热镇痛药时,必须要诊断明确,再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如G6PD缺乏患者只能选择几种有限的退热药,部分退热药是会引起小儿溶血的,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议有G6PD缺乏患者发热时首先去寻找医生的帮助,告诉医生患者有“G6PD缺乏”,由医生选择或建议安全的退热药 。
但建议虽说宝宝发烧容易伤及大脑,但是那只是在高烧不退情况下,对于药物治疗,妈妈们还是尽量使用物理退烧方法,实在不行必须用药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虽说小儿发烧是常见病,但凭借自己经验去给宝宝用药还是不如专业医生判断的准确,建议想要自行用药的妈妈们先对小儿发烧用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退烧药对孩子造成伤害!
2.一般体温高于38.5℃才使用退烧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又由于小孩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当处于高热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小孩发生高热惊厥或脑部受损,故一般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建议不急于服用退烧药,可以采用温水擦浴、敷冰袋等物理降温的方式,当体温超过38.5℃时,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服用退烧药 。
3.根据情况选择合适剂型:退烧药中最常见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目前市面上含有这种药物成分的药品种类很多,剂型也不少 。药物的剂型不同,也会使得药效发挥作用的程度及不良反应等存在一些差异:
片剂剂量准确,含量差异小,质量稳定,携带服用方便;
胶囊剂掩盖了药物的苦味和臭味,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稳定性好,能定时释放药物,较适合成年人服用;
咀嚼片加入了糖、果味香料,嚼起来的时候香甜可口,小孩子比较喜欢吃,但服用时如果直接吞服或咀嚼不充分时,则达不到退热效果;
混悬剂、糖浆剂使用方便,口感良好,比较受小孩子喜欢;
滴剂药物浓度较高,服用方便,起效快,口味也可接受,很适合小孩子使用;
栓剂是药物由直肠粘膜吸收,再进入血液循环中,对胃肠道刺激和肝脏的毒性作用减小,适合于小儿使用;
分散片遇到水之后可以迅速崩解形成均匀的粘性混合悬液,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
泡腾片含有泡腾崩解剂,放入水中后会冒出气泡,崩解快,服用方便,起效快,口味可,很多患儿都比较容易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