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区分

点击“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心理知识
1
正确看待灾难对人的心理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 地震、洪水、瘟疫、传染病时有发生 , 不同的历史阶段造成的伤害也不同 。 很多人在突发重大事件下会无计可施 , 会感到迷茫、紧张、害怕、痛苦 , 甚至恐慌 。 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 , 难免造成心理困扰 , 此时我们大家更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 共同应对疫情 。
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区分
文章图片
2
疫情导致的心理反应
1)焦虑情绪:对于疫情新情况的把握、变化往往难以达到自身需求 , 安全感下降 。 人们会出现一定的焦虑心理 , 比如“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信念 。 这些信念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 , 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 如:过量使用消毒剂、过量吸烟饮酒 , 抢购物资等 。
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区分
文章图片
2)抑郁情绪:长时间的防控压力可能使人出现情绪低落 , 甚至悲伤、绝望 , 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 , 愉悦度降低 。 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 , 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的紊乱 , 如食欲猛减或猛增 , 体重出现波动 , 以及连续几天失眠或睡眠过多等 , 长期低落的心情还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 , 甚至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等 。
3)愤怒情绪: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 , 如果看到因有些人的不自学导致疫情蔓延 , 会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 , 这个过程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 。
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区分
文章图片
4)盲目乐观:中国的疫情防控在世界值得称道的 , 这也导致部分人抱有“做了一些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 , “我们很安全 , 不用特别防护了”的错误想法 , 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 , 更有甚者有人外出到人口集中场所也不做防护 。 当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 , 人们更容易产生危机已过之感 , 可能放松预防措施 , 开始看电影、旅行、聚餐等 。 所以 , 为了把疫情防控更好 , 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 , 使疫情反扑 。
3
判断心理健康三原则
分别是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 即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 即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 即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
4
心理超压怎么办?
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区分】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时 , 那么就需要从外界获得经验和技能来帮助恢复心理健康了 , 推荐你可以试用以下几个方式 。
1)自助心理调适:自助指自己没有能力搞定自己 , 从外界学一些专业技能和方法 , 学会后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 不同于简单地自我应对 。 目前有很多自助心理调适方式和资源 , 如心理调适类书籍、减压游戏、自助式互联网心理治疗、正念和冥想训练等 。
2)求助周围人:当我们自己搞不定时 , 可以寻求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帮助和支持 , 咨询他们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什么经验 , 让他们教给我们方法和技能 。 这是一种快捷、经济、实惠的求助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