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火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传统手艺火
文章图片
祝红民(左一)和儿女在串豆腐干 。
本报采访人员靳天龙文/图
在洛南县洛源镇农林村 , 村民祝红民20多年来 , 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 , 手工制作当地特产豆腐干 。 他家生产的豆腐干品质好 , 吸引了广大顾客慕名上门求购 , 产品供不应求 。
2月1日凌晨 , 在作坊里 , 祝红民和妻子任雪玲已经开始忙碌了 。 开火烧水 , 把前一天下午泡好的黄豆在打浆机里打成浆 , 对浆汁进行去沫过滤 , 并在大锅里熬煮 , 揭两张豆腐皮后 , 再把锅里的豆浆转到大缸里 , 用浆水把豆浆点化成豆腐脑 , 等做完这些工序往往已经到了凌晨3时 。 经常在祝红民家里干活的3名工人这时也来到作坊 , 任雪玲和她们一起紧张忙碌地开始包豆腐干 。
包好的豆腐干经过重压 , 一块块豆腐干就成型了 。 天气晴朗的时候 , 成型的豆腐干直接放入卤水中熬煮 , 在阳光下晾晒至金黄色 , 将豆腐干穿成一串 , 按串售卖 。 遇到雨雪天 , 祝红民就开启烘箱 , 将成型的豆腐干在烘箱中烤至金黄色 , 再放入卤水锅中熬煮后 , 穿串销售 。
“每天下午四五点把豆子泡好 , 晚上一点左右起来打豆子 , 然后烧水杀沫 , 烧成豆浆 , 再用浆水点成豆腐脑的样子 , 最后用布一个个包裹成小小的豆腐干 。 ”祝红民一边忙活着 , 一边说着手工制作豆腐干过程 。 对于制作豆腐干工艺的复杂、麻烦和辛苦 , 祝红民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 。
多年来 , 除了给作坊添置了一台打浆机以外 , 祝红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风味的豆腐干 。 他家的生产规模小 , 平时每天保持50公斤黄豆100多串的生产量 。 进入腊月 , 生产量增加一倍多 , 每天能达200多串 。 由于手工制作豆腐干产量相对较少 , 顾客都是通过微信或电话提前预订 。
祝红民自小家里贫穷 , 又先后经历失火、父亲去世等变故 , 但他和妻子没有被困难压倒 , 而是更加辛勤操劳 。 如今的祝红民 , 家里盖了新房 , 儿女也相继长大 ,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传统手艺火】“虽然手工制作豆腐干很辛苦 , 但很多亲戚朋友和顾客都喜欢吃 , 经常打电话购买 。 ”谈到以后的打算 , 祝红民说 , “我会坚持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 让更多的人吃到手工豆腐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