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汤|绿茶、白茶、红茶泡多少次,才算不浪费?3次、5次,还是10次?( 二 )


还没认真试喝 , 怎能片面地以茶汤颜色浅 , 看着没什么汤色 , 就果断认定这杯茶没有味道?
事实上 , 茶叶分类繁多 。
按基础的六大茶类来划分: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

上述排名里 , 越靠前 , 发酵程度越轻 。
绿茶是不发酵茶 , 内部的多酚类物质 , 没有经历发酵 , 没有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甚至茶褐素等 。
冲泡绿茶时 , 茶汤内部的显色物质 , 依赖于可溶于水的叶绿素 。
从而形成绿叶清汤的特色 。
然而 , 采茶等级高 , 芽叶细嫩 , 以芽头制成的绿茶 , 不发酵再加上没有叶片的双重影响 , 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偏淡 , 再正常不过 。
但这种情形下 , 只要茶叶品质过得去 , 芽头柔嫩的高等级绿茶 , 茶味清鲜无比 。
汤色虽淡 , 但不妨碍茶水的清鲜、清香、清新风味发挥 。
所以 , 在泡茶时 , 别以为一泡茶泡到汤色变淡就要换茶 。
耐心等到茶味变淡 , 茶水滋味饱满程度下降 , 才是需要考量换茶的时机 。

《4》
三、不管白茶、红茶、岩茶、绿茶 , 茶叶要泡到第几次才不算浪费?
这个问题 , 很难说出标准答案 。
只要将茶味泡淡 , 都不算浪费 。
至于具体要泡到第几次 , 得根据泡茶方法来决定 。
泡茶时 , 能明显影响茶汤耐泡次数的地方有很多 。

譬如 , 投茶量 。
同样是泡武夷岩茶 , 盖碗冲泡 ,剪开泡袋后 , 一次泡一袋 。
这种独立泡袋包装的方式 , 十分便于投茶 。
但市面上 , 岩茶的单泡克重 , 并不统一 。
按武夷山很长一段时间的默认做法 , 8克一泡才是传统 。
但近些年起 , 悄悄增量到10克、11克、12克一泡的情况 , 也不稀奇 。
投茶量多了 , 茶味必然会变浓 。
按照同样的冲泡方法 , 耐泡次数也会顺理成章地延长 。
但这种加量式泡茶的做法 , 不值得提倡 。
道理很简单 , 只要茶叶品质好 , 何必依靠增加投茶量来解决茶味淡寡、不耐泡的问题?

譬如 , 浸泡时间 。
部分老茶客之所以会相信开篇提到的说法 。
“哪怕品质再好的茶叶 , 泡了四、五次后就彻底没味道 。 ”
这背后 , 与个人泡茶习惯有关 。
假设一个人在泡茶时 , 早已经养成闷茶的习惯 。
不管遇上什么茶 , 一概选择闷着喝 。
第一冲开始闷泡坐杯 , 泡了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以上 , 再倒出茶汤 。
长时间的浸泡 , 会在第一冲茶汤之内 , 就消耗掉过半茶味物质 。
再继续顺延 , 再闷出两、三冲浓苦茶汤之后 , 当然很难再泡出味道 。

类似去参加马拉松长跑 。
如果比赛刚一开始 , 就没有调整好策略 。
一开场 , 就卯足了劲 , 快速冲刺 。
那么 , 速跑几百米后 , 提前将自己的体力消耗殆尽 。
接下来的比赛 , 自然难以继续 。
泡茶也是如此 , 在茶味没有泡淡之前 , 尽量快出水冲泡 。
等到快出水之下 , 茶味泡出来偏淡 , 再适当闷几冲尾水 。
先快后慢 , 才是合理的泡茶时间安排!

《5》
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 , 称绿茶没有普洱茶耐泡 。
但这两种茶叶之间 , 没有可比性 。
茶圈内 , 喝绿茶 , 很多茶客会选择随手用玻璃杯简单冲泡 。
放一小撮绿茶干茶进入玻璃杯后 , 倒入热水 , 静置片刻 , 直接饮用 。
而泡普洱茶 , 多数是功夫茶的泡法更常见 。
用盖碗或紫砂壶逐次冲泡 , 每一冲泡茶 , 都进行茶水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