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盛世”过去,再无资本支持,我看到心脏支架集采前后的潮起潮落

癌细胞|“盛世”过去,再无资本支持,我看到心脏支架集采前后的潮起潮落

冠脉支架集采后 , 介入手术量依旧上升 , 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 但企业们的注意力早已转移 。 无他 , 利润率的毁灭性下滑是一切商业模式的丧钟 。
回顾冠脉支架在中国的商业化 , 一路历经了萌芽、狂热、萧条 。 变化快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 突如其来的集采像一记闷棍 , 行业的“蓬勃”转瞬即逝 。
当年支架的狂热 , 也吸引了科研人员 。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主任杨柯看来 , 他既是这一切的见证人 , 也是亲历者 , “眼看它起高楼 , 眼看它楼塌了” 。 支架的狂热吸引了医生、厂家和热钱 , 有关冠脉支架的生意 , 一度快速膨胀成为医疗器械圈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 以一种蓬勃的自驱力链接着医生、医院和企业 。
这项曾经代表心内科诊疗实力、决定一个医院营收水平的技术 , 现今究竟有多下沉?按照心内科大夫们的说法 , 如今几乎每一个县医院都能开展这项手术 。

1998年以来 , 杨柯目睹了中国冠脉支架产业在集采前后的潮起潮落 , 从业者的来来去去 。 他曾在因缘际会之下 , 闯入了自己曾一无所知的冠脉支架金属材料研究领域 。 时至今日上下求索20余年 , 产出数个研究成果 , 却还没有一个真正转化为可用在中国患者身上的产品 。
旁观中国冠脉支架产业发迹的这20余年 , 杨柯十分感慨 , 那些燃烧的资本和翻涌的希望 , 很可能是中国医疗历史中难以再现的“盛世” 。
【癌细胞|“盛世”过去,再无资本支持,我看到心脏支架集采前后的潮起潮落】以下是他的自述 。
命运的十字路口——踏进心脏支架研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 能够开展心脏支架介入手术的医生在医院中地位极高 。 据说 , 当时东北一家大三甲医院的收入一半都来自心内科 , 而且心内科主任可能是全院里第一个买别墅的大夫 。
开始冠脉支架材料研发 , 于我是一个巧合 。
我记得是1994年 , 全球第一个成功获批的冠脉支架产品在美国出现 , 不久后这种产品在中国开始推广 。 那时 , 国内使用的冠脉支架都是百分百进口 , 价格很贵 。
大概1998年的某一时候 , 我在出差的火车包厢里遇见了触发我开始金属生物材料研究的“贵人” , 辽宁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占全 。 他应该是东北地区开展冠脉支架手术的先行者之一 。
他告诉我 , 冠脉支架的临床治疗效果好 , 患者增长率高 , 但是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支架产品 。 他认为 , 我作为金属材料的研究者可以去尝试(冠脉支架国产化)这件事 。
在此之前 , 我的研究领域是先进钢铁材料 , 包括不锈钢 , 从未接触过生物材料 , 也不了解心脏支架 。 那时国内生物材料研究方兴未艾 , 在外人看来颇为神秘 。 虽然对生物材料不熟悉 , 但朦胧的我仍然决定试一试 , 因为当时的支架材料还是医用不锈钢 。
回到沈阳后 , 我组织了一个由支架用薄壁精密管材、支架结构设计、支架激光切割加工等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 , 开发不锈钢冠脉支架 。
那时 , 心脏支架的研发技术门槛较高 。 实际上 , 当年国产的激光加工机还不能完全满足支架切割加工的精度要求 , 而且由于经费限制 , 也不能购置进口设备 。 因此 , 我们只能对国产设备进行改造 , 提高加工精度 。 2~3个月后 , 我们完成了不锈钢冠脉支架的样品制作 , 开始与李占全副院长合作进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 , 以推动这一新产品的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