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但有效!研究团队用图讲述科学故事( 二 )


分享会后 , 朱学贤开始学习并绘制“抑制炎症反应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假说图 。
首先 , 他仔细阅读已发表的文献及实验室的相关成果 , 对这个即将参与的课题有了初步认识 。 随后 , 通过与刘文涛老师和师姐交流 , 他确定了具体要呈现的分子通路部分 。
“接下来就是发挥想象力 , 先从宏观视角确定整体构图——放大小鼠踝关节 , 再放大关节腔中的巨噬细胞、炎症以及臭氧的治疗效果 。 ”朱学贤介绍 , 下一步就是进入微观视角 , 研究每一个细节应该如何准确表达 。
“踝关节的绘制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 我寻找了许多小鼠的解剖图 , 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绘出了踝关节部分 。 ”处理机制部分时 , 朱学贤想到刘老师提过 , “先讲悲剧 , 再讲喜剧 。 ”
他解释道:“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往右 , 应该先画左边的炎症与损伤 , 再画右边的臭氧治疗 , 背景从左边淡红色到右边淡蓝色相交融过渡 , 诠释了炎症康复的过程 。 ”
全身心投入科研绘图后 , 朱学贤发现 , 科研绘图和一般艺术创作的不同 , 有点像“戴着镣铐舞蹈” , 不能忽视其中的科学性 。 “受体的形状需要查阅文献看别人是如何描述的 , 不能随意发挥 。 当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好后 , 我又回到宏观视角 , 修改颜色不协调的地方 , 调整细胞和分泌蛋白的位置 , 做到整体上和谐统一、细节上细致精美 。 ”
在朱学贤看来 , 板绘技术水平决定科学绘图的下限 , 而想象力和审美决定了科学绘图的上限 。 当他把画好的图拿给刘老师和师姐看后 , 收到的是一连串的修改意见 。 在一次次修改后 , 最终的机制图简洁明了 , 专业人士看图就能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 。
大二本科生朱学贤实现了“拿笔绘制自己眼中的医学世界”的心愿 。
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抓手
做科研发文章 , 是必选动作 , 但用一幅图讲清楚一个科学故事 , 可能会难倒一位能发顶刊的科研工作者 。
2013年 , 刘文涛在接待来访的合作者时 , 自己的一位得意门生讲述了近期的研究进展 。 最后 , 合作者提出能否把研究内容给画出来 , 这位得意门生才发现自己洋洋洒洒讲了那么多 , 竟然不知道从哪里画起 。
要知道 , 在医学论文中绘图是非常重要的 。 一张准确、美观的机制图可以帮助审稿人、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该项研究工作 , 也给研究增色 , 给审稿人、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 。
“从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 , 虽然学生可以清楚了解每个分子的特性 , 但不一定能准确地画出来 。 ”刘文涛告诉《中国科学报》 , 这也是自己着手培养团队画图的原因 。
一篇论文有成千上万字 , 如何才能用一幅图讲清楚论文里的科研故事?刘文涛先让团队成员学会在20秒时间内讲述清楚一件事情 。
“这需要高度凝练、概括研究内容 , 准确地将核心问题呈现给别人 , 并吸引对方关注、产生深究的欲望 。 ”刘文涛说 , “这也是基础医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 ”
“一幅好图有利于文章发表 。 ”刘文涛组建了医学插图工作团队 , 此举也是他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抓手 。 他表示 , 一方面美育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 , 多积累、多储备 , 才能更好地为绘制医学插图打基础;另一方面 , 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是美育内容之一 。
近日 , 刘文涛指导团队研发的“医心手护”护手霜 , 获得了南京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在研发中 , 我们兼顾了气味芬芳和使用体验 , 包装和logo的设计都是团队成员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