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愿做一束光 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就未成年人抑郁对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雨

重庆医科大学|愿做一束光 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就未成年人抑郁对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雨
文章插图
采访人员对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雨,听他讲述抑郁症怎么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采访人员 周奇 摄\视觉重庆
嘉宾名片
周新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华精神科优秀青年人才,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日报2020年度十大公益人物。
“你是坏种子,不发芽、不长大、也不结果
你该被打碎 你枯死 被烧焦无妨
就永远留在孤独中吧 你不会变好”
这是一个身患抑郁症9岁小女孩的诗,诗作旁还有一幅铅笔画,画着永不发芽的种子和枯败的叶子。
1月25日,重庆日报美好生活热线栏目采访人员循着这个案例,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雨,听他讲述抑郁症怎么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抑郁症像感冒一样常见
谈及抑郁症之前,周新雨给采访人员展示了两组数据。
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2019年周新雨研究团队牵头,在重庆市16个区县对近3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研,发现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达到13.06%。
周新雨也对比了北京上海一些城市的数据,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与重庆相当。“从数据来看,10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它是一个常见的情绪障碍不容忽视。”
但另一方面,周新雨也反对对抑郁症的污名化。“首先抑郁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阶段性存在的情绪,即使有抑郁倾向不一定会发展成抑郁症,最重要的是抑郁症可以被治愈。”
在周新雨等专业人士看来,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常见,但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心存偏见。
“我是神经内科的博士,后面去了精神科做医生。”周新雨还记得,当时他的母亲还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要去精神科跟“精神有问题”的病患打交道。
“不仅是我父母,包括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同学也不理解抑郁症。”周新雨在临床中遇到部分孩子被诊断出抑郁症后遭到同学的歧视,不少父母认识不到抑郁症的严重性没有及时送医。
“抑郁的孩子往往有个不幸的家庭”
重庆医科大学|愿做一束光 照进孩子生命的缝隙——就未成年人抑郁对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新雨】 读博期间,在他的导师、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谢鹏教授的指引下,周新雨接触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心理疾病的研究。有一次他跟着导师坐诊,碰到一个9岁的抑郁症女孩躲在妈妈怀里哭泣。
他上前询问女孩是否需要帮助,女孩的妈妈递上一个纸团,纸团上是女孩的铅笔画和一首诗——
“你是坏种子,不发芽、不长大、也不结果
你该被打碎 你枯死 被烧焦无妨
就永远留在孤独中吧 你不会变好”
“看到这些句子,我在想一个孩子内心是多么绝望才会留下这样的语言?”周新雨了解到,眼前的这位小女孩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睦引起的抑郁症。
“很多抑郁症的小孩都受到家庭关系的困扰。”周新雨表示,青少年抑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庭和学校都是预防孩子抑郁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