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2021年5月7日神经精神疾病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Psychiatry杂志办了一场中国专场:在线连续刊发7篇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 彰显中国科研实力!
肝X受体(LXR)是代谢性核受体家族中的一员,LXRα和LXRβ两种亚型 。 LXRα主要表达在肝脏、肠道中 , 而LXRβ则主要表达在大脑中 。
研究表明全敲LXRβ后海马脑区神经再生和突触新生出现障碍 。 LXRβ信号的激活可以重新平衡杏仁核脑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 , 从而减轻焦虑样行为 。
已有研究表明LXRβ能够影响放射状胶质细胞(RGC)向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 成年啮齿动物的大脑中 ,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谷氨酸转运蛋白1(GLT-1)聚集了大量谷氨酸 。 星形胶质细胞是突触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功能紊乱导致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 。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文章图片
2021年5月7日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范晓棠教授发表论文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LXRβ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平衡机制调控焦虑 。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文章图片
LXRβ-GFAP敲除小鼠表现焦虑样行为障碍
研究人员特异性敲除星形胶质细胞上LXRβ(下称LXRβ-GFAP敲除小鼠)后引起成年小鼠焦虑样行为 。 杏仁核、mPFC、下丘脑、海马等脑区是调控焦虑的关键脑区 , 但在LXRβ-GFAP敲除小鼠中只有mPFC脑区的LXRβ表达降低 。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文章图片
LXRβ-GFAP敲除小鼠突触蛋白变化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紊乱是焦虑症的关键机制 。 他们发现LXRβ-GFAP敲除小鼠mPFC脑区的兴奋性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 但抑制性突触蛋白并没有变化 。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更意外的是 , 这种兴奋性突触蛋白的上调仅仅发生在mPFC脑区的第5层 , 电生理实验表明第5层椎体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并未发生变化 , 而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增强 。 这就表明该区域兴奋性/抑制性失衡 , 更多的偏向兴奋性 。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文章图片
病毒策略特异性敲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LXRβ
研究人员向LXRβ-floxp小鼠mPFC区域注射AAV-gfaABC1d-Cre病毒后能够特异性敲除星形胶质细胞上的LXRβ , 旷场实验 , 高架实验 , 明暗穿梭箱实验表明实现特异性敲除LXRβ能够引起焦虑样行为 , 此外椎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也增强 。
释放到突触间隙后 ,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被GLT-1迅速吸收 。 但是在LXRβ-GFAP敲除小鼠和病毒敲低LXRβ小鼠的mPFC脑区GLT-1蛋白表达降低 。 腹腔注射CEF后能够促进GLT-1蛋白表达的同时降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 改善焦虑样行为 。
范晓棠教授课题组围绕发育生物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板层结构形成的模式与机制” , 重点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与肝脏X受体β(LXRβ)在脑板层结构发育形成中的作用途径与机制 , 以及核受体在神经心理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育学调控机制 。 2018年5月范晓棠在PNAS发表文章发现敲除LXRβ后海马DG区祖细胞形成异常和神经发生减少 , 引起自闭样行为障碍 。
【参考文献】
若需要下载原文可点击百度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Ctf4pltXiJj7DR1fcgXAw
提取码:9mif
中国专场(一):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揭示焦虑的兴奋性/抑制性失衡机制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