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来好产业 农民“枣”致富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枣”来好产业 农民“枣”致富
文章图片
果农在采摘青枣 。 李欣倩摄
“枣”来好产业 农民“枣”致富
文章图片
果农在分拣青枣 。 萧镇平摄
春节期间 , 正值青枣上市的旺季 , 在诏安县四都镇连片的青枣园里 , 青色果实压弯枝条 , 果农们正忙着采摘青枣 。
牛奶青枣是诏安四都的特色农产品 , 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 是漳州市最大的台湾青枣种植基地 , 其果实脆甜饱满 , 营养丰富 , 又逢新春佳节 ,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成了水果市场的“新宠” 。
盐仓靠海不吃海
诏安位于福建最南部 , 与广东接壤 , 素有“福建南大门”之誉 。 诏安有山也有海 , 气候宜人 。 《诏安县志》记载:“诏安境内自然条件适合果树生产 , 有青枣……”
其中四都镇盐仓村是青枣的主要产区 , 由诏安县方志办编撰的《诏安特产志》记载:四都盐仓村是诏安县青枣的主要种植区 。 在鲜果上市时 , 最高一日收购量可达50吨 。
盐仓村位于四都镇东部 , 是一个靠海的小山村 。
“盐仓村是靠海村 , 但靠海不吃海 , 村里有1000多亩土地 , 以前也曾种植多种水果蔬菜 , 如双华李、芦笋、香蕉等 , 但都不大成功 , 效益不高 。 ”盐仓村党支部书记翁文斌说 , 连续几任的村两委和村民都在探索 , 到底要发展何种产业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 诏安县的几个山区乡镇就有人尝试引种台湾青枣 , 果树虽然能成活 , 但结出的青枣个头小又不甜 。 2000年 , 村里引进数百株“牛奶青枣”苗试种 , 第二年就获得丰收并卖出好价格 。
观望的村民心动了 , 他们跟着种植 。 2007年10月 , 盐仓村被漳州市评为青枣专业村 。
农民“枣”到致富路
“争取今天内把这片都采摘完!”在盐仓村的青枣果园里 , 翁文津夫妇正抓紧采摘、挑果 , 用摩托车运至村里的收购站 。
今年40多岁的翁文津是土生土长的盐仓人 , 年轻时种过芦笋、蔬菜、香蕉等 , 但收入一般 。 10多年前 , 在村两委的鼓励下 , 先试种2亩青枣 , 没想到当年就收入几万元 。 尝到甜头的翁文津又种了10多亩 , 专门从事青枣种植 。
“这片青枣果园有15亩 , 共种植300多棵 , 本季共采摘12万斤左右 , 预计可收入60多万元 。 ”翁文津一边在装运着青枣 , 一边开心地算起今年的收入 。
翁文斌说 , 全村现有家庭农场12家 , 收购经营户22家 , 全村95%以上的村民都种植青枣 。 去年亩产11000斤 , 每斤约6元 , 产值7000多万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万元 。
“盐仓村靠海 , 土地属盐碱地 , 且当地水质、湿度均适合种植青枣 , 长出来的果子又大又脆又甜 , 不愁销路 , 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 , 全村青枣的种植面积已达1100多亩 , 目前四都镇形成了以盐仓为中心的青枣种植基地 , 共2000多亩 。 ”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沈和通说 。
新农技提质增效
盐仓人的致富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 而是充满曲折 。
过去 , 不少果农认为 , 只要多施化肥 , 青枣的产量就能提高 , 就有效益 。 然而 , 盲目施用化肥 , 既增加种植成本 , 又降低青枣品质 , 同时还影响生态环境 。
“一定要用有机肥!”沈和通说 , 什么样的化肥都比不上有机肥 , 于是村里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 , 而且想要增产增收 , 还应在农业技术上多下功夫 , 比如“夜间补光”和“以螨治螨”两项新技术的使用 。
光是植物必不可少的生长条件 , 不同的光照条件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 “夜间补光”就是在青枣果园安装照明灯 , 每亩安装25盏青枣专用节能补光灯 , 在夜间对果树进行照明 , 促进光合作用 , 调节青枣生长周期 , 使花期提前 , 坐果率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