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酒量能后天练出来?混着喝更容易醉?真相是……

每逢假期
众多好友聚在一起
总会喝上几杯
但是
酒桌上大家的酒量各不相同
有的人“千杯不醉”
有的人“一杯就倒”
很多人说
“酒量大小可以靠后天锻炼”
“喝酒时不要混着喝 , 容易醉”
那么
以上种种说法
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今天
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
酒量可以通过后天锻炼?
不同浓度的酒品进入体内后 , 经过消化道吸收进血液 , 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 。
乙醇在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代谢成为毒性更强的乙醛 , 乙醛在乙醛脱氢酶(ADLH)的作用下代谢成为乙酸 , 乙酸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 , 或参与脂肪合成途径 。 然而 , 人体中ADH和ADLH的活性主要是由人体的基因多态性决定 , 后天锻炼可能会有部分提高 , 但是效果不大 。
因此 , 酒量好的人大多都是天生的 。
某些类型的酒更容易“上头”
酒类饮品中除了主要含有乙醇外 , 还有少量其他物质 , 例如不同风味白酒的香气通常来源于酒类中的脂类、醇类和酸类等物质 , 而这些过量的脂类和醇类可能更容易让人“上头” 。
不同风味的酒中大多存在能抑制ADH的活性的物质 , 能抑制ADH的活性 , 促进ALDH的活性 , 由于存在底物效应 , 对乙醇的代谢速率没有太大提升 , 依然很低 。 而一些高级醇类物质(如正丙醇、异戊醇、异丁醇) , 能同时抑制ADH和ALDH的活性 , 导致乙醇代谢受阻、大量积累 , 所以很多含有这类物质的酒品更容易让人“上头” 。
一些陈年白酒中含有乳酸乙酯等物质 , 能轻度的抑制ADH活性 , 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ALDH活性 , 所以喝完之后会有比较好的舒适度 。
因此 , 不经蒸馏的黄酒或者配制酒等比酿造工艺好的陈年白酒 , 更容易上头 。
酒混着喝真的更容易醉吗?
酒与碳酸饮料同饮可能会促进乙醇在胃黏膜的吸收 , 增加酒精的吸收速度 , 使人更容易感受到醉酒 。
因此 , 在喝酒之前可以先吃一些含有蛋白质、淀粉或者脂肪的食物 , 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 , 达到延缓醉酒的目的 。
有研究发现 , 不同类型的酒精饮料混合饮用对肝脏的损伤更大 , 是因为乙醇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加肝脏的毒性 。
每种酒品的成分不同而且复杂 , 喝混酒的话 , 比单喝一种酒 , 增加了接触这些物质的几率 , 因此更容易醉酒 。
吃这些药物千万不能喝酒!
在服用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以及一些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如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替安、拉氧头孢等)后 , 只要摄入少量酒精就会产生乙醛蓄积的“双硫仑”中毒反应 , 严重会导致呼吸抑制、心功能失常 , 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 因此在药物完全代谢完全之前应该严格避免饮酒 。
除此之外 ,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苯二氮类、巴比妥类、抗抑郁药)、抗高血压类药物(非洛洛地平)、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维拉帕米)、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胃酸抑制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以及阿司匹林等)、抗凝药(华法林)等多种药物都可以与酒精相互作用 , 导致不良后果 。
因此 , 服用药物时必须谨慎饮酒 。
综上所述
酒量练不出来 , 这是天生的
无论喝什么酒
都不要酗酒
服用药物期间
切记谨慎饮酒
【锻炼|酒量能后天练出来?混着喝更容易醉?真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