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在病痛的彼岸守望”

王瑶|“在病痛的彼岸守望”
文章插图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医生新年期间驰援靖江。
王瑶|“在病痛的彼岸守望”】 □ 周 浩
除夕的午夜,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灯火通明,这里,坚守着岗位的医护人员并未因为新年的钟声停下奔走的脚步。
重症抢救室,80后女医生王瑶今年正好当值,从下午五点半接班到午夜这短短六七个小时,她连续接诊十多名急危重症患者,如果她的脚步能显影,重症抢救室的每一寸土地上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脚印。这短短一个班,她用遍了心肺复苏、电除颤、肾替代治疗等急诊常见的抢救技术。等到她能坐下来稍稍歇口气喝点水的时候,已是凌晨两点,新的一年如期而至,而她的洗手衣背后早已被汗水湿透数遍。
但她自己却说,今年守岁班运气还好,仅收了十几个病人,比平时要少一些,只是来的患者病情都很重,几乎每个都需要花大力气去抢救。“也好理解,要不是真的捱不住了,谁愿意大过年的往医院跑呢?”她说。而她的背后,重症抢救室患者已经超过35人,远远超过抢救室的设计容量。对她而言,这个春节的氛围也许就是挂在门上的福字和回廊上的大红灯笼。“上班的时候要努力上班,轮到休息时要好好陪陪家人。”这是急诊人镌刻在骨子里的过年节奏,王瑶的言语骄傲里透着些许遗憾。
除夕的急诊室,并未像平时那样被围得水泄不通,但断断续续仍有来看病的患者。今天当值的蒋雷副主任医师和他的同事们顾不得吃年夜饭。“真正需要帮助的病人,并不会因为过节而减轻病痛,他们仍然会迫切地寻求医疗力量的帮助。”心脑血管意外、急性胃肠炎、食道异物……蒋雷像往常一样快速处理着各种突发疾病。当午夜钟声响起,她终于可以交班了,回到家孩子早已熟睡,而年夜饭正在锅里热着。
而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值班的茆丽娜医生则需要守着十四五个重病人,她穿梭在各种滴滴答答不停运转的仪器中间:十来台呼吸机,四台体外循环(ECMO),四台持续血透机(CRRT)和多个血流动力学监测仪(PICCO),忙得几乎脚不沾地。这时一旁的护士们煮好了火锅——这就是大家今年的年夜饭。过节值班最大的困难就是平时随手可点的外卖、快餐,现在即使加钱,都找不到人送了。“火锅不仅简单,大家还可以轮流吃,无论轮到啥时候吃,都能吃上一口热乎的。”茆丽娜说。
负责急诊监护的陈旭锋主任医师在大年初一的七点半,如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监护病房开始查房,梳理分析病情、查看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七天长假他至少需要有四个这样的查房班。他对年轻的医生说,急诊人的节日,就是难得的忙里偷闲。首先要保证患者安全,然后才是抽空陪家人。
春节假期,急诊配属的各个住院单元基本都是全力运转。急诊一病区每天出入3-4位患者,二病区每天有1-2位患者出入院,到初五、初六的时候,两个病区已基本在满额运转。急诊中心的周浩医师今年被安排在急诊二病区值班,他幽默地说,“对于一个资深‘干饭人’来说,春节值班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吃的,除了超市,似乎没有其他地方能觅食,连平时车水马龙的凤凰西街都冷落萧条了。”不过春节班值多了,他倒是有个有趣的发现,就是正宗的兰州拉面春节期间都是正常营业的!
急诊所属的ECMO团队更是枕戈待旦,备班人员24小时响应,风雨无阻,节假不殆。大年初五,接到靖江市人民医院的会诊请求,胡德亮、孙峰、郭媛等医护人员紧急动员,驰援百里,帮助一名6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连续挑战“交感电风暴”“心跳呼吸骤停”“心源性休克”等多重难关,经一昼夜持续奋战,凭借救命神器ECMO,他们最终顺利稳定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危机仍未解除,心肌梗死患者如不重新开通“犯罪”血管,所有努力不过是浮沙建塔,镜花水月。为了给患者提供更有利的康复基础,团队应用远程会诊机制,经张劲松主任决定,再取得家属同意后,冒着极大的风险将患者转运到南京,并协同胸痛中心团队顺利开通冠脉。胡德亮感慨:“生命的流逝不会因为过节而有丝毫减慢,医者救死扶伤的脚步也不应该因为过节而有寸步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