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课堂:生、熟地黄

地黄,从周朝开始,就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 。地黄性甘、寒,归心、肝、肾三经 。生地、熟地都是地黄的干燥根,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加工品 。新鲜地黄入药称为鲜生地,块根干燥切片入药名为生地黄,经过蒸煮炮制后的成品入药名为熟地黄 。
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润肠之功效;鲜地黄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熟地黄则既善养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 。

1、 地黄和熟地黄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个生地黄治疗鼻出血的记载:
宋代方书《信效方》中,作者一次在汝州外出验尸,地保赵温却没到验尸现场 。他就问当地人:“为何赵保不来?”回答说:“赵保衄血(nǜ xuè,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症 。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为多见 。)数斗,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险了 。”他马上去找赵保,只见赵的鼻血就像屋檐水似的不断滴着 。他马上按平日所记的几个止衄血的方子,配药给赵治疗,但血势很猛,吹入鼻中的药末都被血冲出来了 。他想:治血病没有药能超过生地黄的了,于是当机立断,即刻派人四处去寻找生地黄,得到十余斤 。来不及取汁,就让赵生吃,渐渐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黄渣塞鼻,过了一会儿,血便止住了 。
再来看一则药王孙思邈关于熟地黄的轶事:
传说孙思邈101岁时,还到处游玩 。一天傍晚,他来到一个河边小村,见一老人左手捏着一只蜻蜓,右手捂着屁股大哭 。孙思邈见老人年龄比自己还大,就上前劝慰:“老人家,为何大哭?”老人说:“爷爷打我 。”孙思邈大吃一惊:“那你多大年纪了?”老人说:“我刚过完365岁生日,因为贪玩,忘了吃熟地茶,所以挨打 。”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孙思邈好奇:“你爷爷在哪里?”老人用手一指:“门口躺在蓑衣上数星星的那人就是 。”孙思邈走了过去,见躺在蓑衣上的人正全神贯注地数着星星,比刚才那个老人年轻多了,旁边还坐着一个小姑娘,正用蒲扇为他打蚊子 。孙思邈问小姑娘:“你在给谁打蚊子呀?”小姑娘说:“这是我玄孙,脾气太坏了,动辄就打孩子 。唉!教育孩子哪有这样的?都是让我那老公公给宠的 。”孙思邈更加好奇:“你老公公在哪里?”小姑娘说:“河边捉鱼去了 。”孙思邈问:“能否告诉我,什么是熟地茶?”小姑娘说:“就是熟地黄加米熬的粥 。我们春天用来和胃降火,夏天用来降温除烦,秋天用来滋阴去燥,冬天用来补血驱寒 。每日上午必须吃一碗,今天淘气的孩子忘了喝,挨一顿揍,应该!” 孙思邈感慨万千,本来以为自己够高寿了,没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于是向小姑娘要了一包熟地黄,并根据地黄的特性和平生所学,研制出了九蒸九晒熟地黄的炮制工艺 。据说,因为常吃熟地黄,孙思邈又多活了四十多年,直到一百四十多岁才无病而终 。据《旧唐书》记载:他死后“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这可能和他长期练气功并服用熟地黄等药物,使其肌体代谢发生了某些特殊变化有关吧!后来明代李时珍把“九蒸九晒法”收入了《本草纲目》 。
2、 六味地黄丸
谈到地黄,通常会联想到六味地黄丸,我们讲讲六味地黄丸的来源和使用方法以及禁忌 。
六味地黄丸,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医圣的张仲景金匮肾气丸是补肾阳的代表祖方,后经宋代名医钱乙调整,收载于《小儿药证直诀》,是为小儿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设,六味地黄丸的初衷原是用于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 。一日,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 。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 。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即使在中成药种类繁多的今天,知道六味地黄丸的人可能最多了 。曾经的小儿用药,现已成为滋阴补肾的常用药,临床上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