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只能说:祝福地球,祝福人类

新冠疫情已经爆发两年有余 , 一切反反复复 , 人们多多少少都进入了“累了 , 毁灭吧”的状态 。
疫情爆发之后 , 很多人好奇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 这次疫情和以前的大型传染病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有 , 一个是当下全球化的程度超越历史上任何时刻 , 所以疾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也超越以往;另一个是互联网普及的程度前所未有 , 它对于信息的传播、情绪的感染 , 还有社群的动员 , 都很明显起到了一个放大的作用 。
还有技术赋权 , 令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 也被裹挟其中 。 但是如果单看疫情后整体社会心理的表现 , 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
地球|只能说:祝福地球,祝福人类
文章图片

《疼痛难免》
在三十年前 , 传染病社会学研究创始人菲利普·斯特朗(Philip Strong)写了一篇文章 , 题目就叫《一个流行病心理学模型》 。 他总结历史上很多新型传染病发生之后人们的心理反应 , 发现模式非常类似 。 每当有新的传染病出现 , 基本就会引发三个阶段的反应:
第一反应是恐惧 , 担心生命安全、怕死 , 然后不安、怀疑、不信任 , 各种阴谋论丛生 。
然后就是做解释 , 不完全是要搞清楚怎么回事 , 更多是做道德审判 , 把疾病社会化或者道德化 。 比如艾滋病蔓延后 , 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同性恋者的污名化 , 认为是他们传播了疾病 。
第三个阶段是采取行动 , 就是总得干点什么 , 比如向病毒宣战 , 不管有用没用 。
只要有新的流行病 , 这个过程就会重来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 人类从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学到的东西 , 可能真的不太多 。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在一次次瘟疫爆发后的心理反应真的有规律可循吗?如果有 , 是什么力量激发了它们?
文化功能性视角认为 , 文化是人类用以适应环境的强大工具 , 文化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方式 。
那么 , 瘟疫也是一种生态压力 , 于是历史上存在于不同环境中的病原体密度与流行度 , 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人们特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吗?会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关吗?如果有关 , 这种文化差异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于当前瘟疫的应对吗?
讲述 | 王芳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来源 | 看理想节目《人格心理学40讲》
01.
生理免疫系统的利与弊
回望历史 , 在人类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 大型流行性传染病是从未摆脱过的梦魇、如影随形的敌人 , 它们屡屡无知无觉地现身 , 攻城略地、摧枯拉朽、翻云覆雨 , 经常将某个不知名的小时刻改头换面为令后世惊叹的大事件 , 甚至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
但是 , 在此过程中 , 人类当然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 我们看到医学、药学、病理学一直在与疾病抗争 , 做出了卓越努力 , 我们也看到与病菌斗智斗勇的经验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构造及其功能 。
我们拥有复杂精妙的免疫系统 , 这是有机体用以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 , 例如 , 我们有多层的皮肤令病菌难以穿透 , 我们的眼睛和鼻子一直保持湿润 , 有助于排出病菌 , 我们的肺部会释放杀菌化合物 , 而如果有病原体能够穿透这些防御系统 , 那它还将面对大量的免疫细胞 , 它们可以吞噬并摧毁入侵者 。
免疫细胞还可以制造抗体 , 如果在身体其他部位遇到同样的感染 , 抗体就可以迅速发动攻击 。 而且 , 这个复杂的防御系统从未停止过进化 , 因为病原体也在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