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测量血压讲究多,这几类患者别再忽视四肢血压测量了

说起测量血压 , 大家脑中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一台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一条袖带 , 以及单侧胳膊 。
其实 , 还有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四肢血压测量 , 近些年来 , 四肢血压测量在血管性疾病诊疗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 并已经从科研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临床上的一类检查手段 。
近日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发布《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 让四肢血压测量进一步走入了临床医生的视野 。
◆ 四肢血压测量得到的不仅仅是血压值
为什么说四肢血压测量临床意义很大呢?这是因为 , 同时测量四肢血压 , 除了可以分别得到我们的上臂和踝部血压数值外 , 还可通过计算 , 得到三个重要的数值:
臂间血压差异值
踝间收缩压差异值
踝臂指数
这三个数值可用于筛查和诊断周围动脉血管疾病 , 还能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 。
先来看看这三个数值具体的临床意义 。
臂间血压差异——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 , 首次测血压时就应当测量双上肢血压 , 不仅可以防止由于两侧上肢血压差异而漏诊高血压 , 还能筛查头臂和上肢动脉狭窄 。
在正常情况下 , 两侧上臂血压值间也可能有差异 。 研究认为 , 由于左侧锁骨下动脉来源于主动脉 , 二者之间形成锐角(此处须脑补解剖结构) , 血流形成湍流而导致左臂血压降低(也就是说左侧上臂血压常常低于右侧上臂血压) , 从而出现了臂间血压差异 。
在异常情况下 , 如当上肢动脉有狭窄 , 就会影响进入肱动脉的血流量 , 从而导致狭窄侧血压降低 。
临床上 , 上肢动脉狭窄好发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 , 当臂间血压差异增大时 , 就提示可能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等动脉的狭窄 。 我们通常将臂间血压差异≥10毫米汞柱作为异常的诊断标准 。
研究发现 , 臂间血压差异增大 , 特别是收缩压臂间血压差异增大 , 与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 并与卒中、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相关 。
踝间收缩压差异——相较于臂间血压差异 , 有关踝间收缩压差异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较少 。 不过 , 收缩压踝间收缩压差异常常作为间歇性跛行的辅助诊断指标 。
间歇性跛行 , 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典型表现 , 是指刚开始走路的时候没有异常 , 连续走一段距离后便出现下肢不适 , 走路一瘸一拐 , 而休息一小段时间后不适感又可以完全消失 。
此外 , 有研究指出 , 踝间收缩压差异可预测慢性肾病进展及心血管病预后 。 透析患者收缩压踝间收缩压差异≥15毫米汞柱 , 是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踝臂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踝部收缩压与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
若踝臂指数增大(≥1.4) , 一种可能是主动脉和大血管存在钙化和硬化 , 另一种可能是头臂和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 。
若踝臂指数降低(<0.9) , 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疾病 , 如主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主动脉夹层(双侧踝臂指数对称性降低)、下肢动脉狭窄(单侧踝臂指数降低) 。
◆ 八类患者要加强测量四肢血压
《共识》建议 , 以下八类患者需要加强测量四肢血压 , 具体包括:
1.臂间血压差异增大的患者(若收缩压臂间血压差异>20毫米汞柱 , 建议进行四肢血压测量 , 以便全面了解周围血管病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