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2年3次高风险手术,40岁的他在光华医院重获“新生”

两年经历3次高风险手术,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40岁的陈潭(化名)获得了“重生”。
陈潭(化名)今年40岁,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25岁的某一天,在开车送乘客的过程中,陈潭突然感觉腰骶部疼痛,晚上睡觉翻身时也感到很吃力,但睡一觉,起床运动后痛感又逐渐减轻了。
“觉得没什么大事,我就在药店买了瓶红花油和一些膏药,用药后疼痛果然减轻了很多,又连续用了几贴膏药,也就再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陈潭回忆道。随后的多年里,陈潭偶发不适,但也并未在意,吃点止疼药,外用几贴膏药就过去了。
2020年5月的上海阴雨绵绵,而陈潭的旧病又犯了,这次不仅腰骶部疼痛,脖子也僵硬不能屈伸,转动也很困难,而且四肢的关节处也出现了隐隐的疼痛感,弯腰、下蹲都成了问题,最后连上厕所、穿衣服这样的基本生活操作都需要家人帮忙才能完成。
本想继续咬牙坚持的他在妻子的劝说下放下工作,四处求医,并在亲戚的建议下,慕名来到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就医。此时,距离陈潭第一次发病已过去了15年。
为陈潭看诊的,是光华医院院长、关节外科骨科主任医师肖涟波。经过仔细检查,肖涟波院长发现陈潭脊柱的屈伸、旋转功能消失,除了骶髂关节融合,双侧髋关节也基本丧失了功能,整个身体呈弓箭步样畸形。
髋关节|2年3次高风险手术,40岁的他在光华医院重获“新生”
文章插图
“X线片可以明显看到,患者全身多关节融合,这已经是强直性脊柱炎比较严重的阶段了。”肖涟波介绍,“患者面临的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手术,需要麻醉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感染科等科室的通力配合。”
接着,经过脊柱外科贾永伟主任会诊后,发现患者脊柱基本完全融合,但在颅颈交界区域出现问题:颈椎寰枢椎脱位及脊髓压迫,若不及时手术,存在瘫痪的风险。
于是,经过多学科的集体讨论,为陈潭制定了治疗方案:在保神经功能及关节功能两难的选择时,应当先行颈椎手术,挽救神经功能,再分两次行髋关节手术,挽救下肢行走功能。
颈椎的手术面临巨大考验,如刀尖行走,稍有不慎可能会引起脊髓损伤,有瘫痪的风险;髋关节高度融合的重建手术,也面临大出血、感染的巨大手术风险,鉴于此也必须分次手术,才能使部分风险降低。这就意味着陈潭必须要经历3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与妻子商议后,陈潭下定决心,接受手术。
髋关节|2年3次高风险手术,40岁的他在光华医院重获“新生”
文章插图
第三次术后半年
2020年和2021年,陈潭分别经历了脊柱内固定术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幸运的是,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经过光华医院关节外科肖涟波院长团队和脊柱外科贾永伟团队的科学诊断与精心的治疗,陈潭的分次手术及康复锻炼历经2年,如今重获新生。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2年3次高风险手术,40岁的他在光华医院重获“新生”
文章插图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骨盆和脊柱慢性炎症的关节炎。疼痛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炎症,这种疼痛一般始于下背部,并一直向上延伸到脊椎。最终,椎骨(脊柱的骨头)可能会融合在一起,导致脊柱变得僵硬、不灵活。
我国普通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0.3%-0.5%,多发于10-40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家庭有类似疾病史的患者应高度注意,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强直性脊柱炎早诊断、早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治愈和降低致残率的保证。
强直性脊柱炎只有少数为急性发作,多以隐匿发病为主,部分患者可迁延10-20年。慢性隐性AS发病者往往特征不明显,容易受到忽视,起病缓慢而隐匿,可有低热、盗汗、纳差、乏力、消瘦等症状,强直性脊柱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脊柱关节等会渐渐融合,造成患者全身关节活动不利、腰脊僵直、身形变矮及畸形等,故得名为强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