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组学|张运院士团队颠覆性成果:发现血管放支架后又“堵”机制( 二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 , 自1977年GruentzigA报告首例PCI以来 , PCI已迅速发展成为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 然而 , PCI术后再发心血管事件(MACE)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 随访研究发现 , PCI术后超过半数的再发MACE是由非靶病变(nontargetlesions , NTLs)进展为新的罪犯病变所致 。 此外 , 长期以来应用PCI治疗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的利弊关系存在很大争议 , 多项随机临床试验证明 , PCI治疗虽可缓解SIHD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 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 但却不能降低这些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产生这一矛盾现象的机制不明 , 但SIHD患者PCI后NTLs的快速进展是否抵消了PCI的获益 , 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PCI术后NTLs快速进展的机制尚不明确 。 以往研究发现 , NTLs快速进展的病例常有较多的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因素或多支血管病变 , 因此学者们将NTLs的进展归咎于患者本身的危险因素或基础病变 。 另一方面 , 研究发现 , SIHD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显著和持续升高 , 且CRP的升高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 PCI术后激活的炎症反应与NTLs的进展是否相关不明 。 回答上述科学问题 , 对于优化PCI治疗、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改善SIHD患者的长期预后 ,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张运院士、倪梅教授和张澄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马静博士和刘晓玲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该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
(大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王凯 通讯员 隋文海 尹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