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普|关爱肾脏,警惕药物性肾损害( 二 )


抗高血压药物
在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中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都可能引起急性过敏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 并可能通过减少肾脏血流灌注造成肾功能衰竭 。
对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的患者 , 长远来看 , 减少肾脏血流灌注 , 有减轻肾脏负担、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而对于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的患者 , 减少肾脏血流灌注 , 有可能会造成短期内肾功能恶化 。
造影剂
造影剂肾病主要由含碘造影剂引起 。 使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 , 或不含碘的造影剂 , 可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 。
此外 , 为预防造影剂肾病 , 还可以在造影之前进行充分水化 , 或在必要的情况下在造影之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
中药
部分中药及其制剂也可能引发肾损害 , 如朱砂、雄黄等含重金属的矿物药 , 以及苍耳子、雷公藤等肾毒性较大的植物药 。 其中 ,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引发的肾损害最为常见 。 马兜铃酸肾病可以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病变、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 甚至尿毒症 。
03
药物性肾损害的防治原则
防治药物性肾损害 , 首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 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 , 并优先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 。 其次 , 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 , 要准确掌握其用药方法、剂量、疗程 。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少其用药剂量或(和)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 第三 , 对某些药物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TDM) , 并根据TDM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 对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要及早发现 , 并及时停用肾毒性药物 。 如有可能 , 应努力争取机会增加药物的排出 。
如已经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 要及时针对损害的不同类型 , 进行对症处理和对因治疗 。
来源 | 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