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增值服务的两种操作路径

许多年前 , 有一阵子 , 老徐经常跑到同仁堂中医院看医生 。
看完医生 , 在一楼大厅里等着取药的时候 , 老徐总要喝一杯医院自制的“代茶饮” 。 装“代茶饮”的两个大茶桶(装有小水龙头的那种) , 就摆在门口咨询台的后面 , 需者自取 。 两个桶里的“代茶饮”是不一样的 , 每个桶都贴着标签 , 清楚标明了药物成分和功效 。 季节不同 , “代茶饮”也不同——夏可祛暑、冬能暖身、春秋降燥 。
说实在话 , “代茶饮”的味道都挺不错 。 口感如此 , 肯定有情感因素暗中助力 。 毕竟 , 能免费提供“代茶饮”的医院 , 全北京应该独此一家(或许 , “独此一家”表达为“没几家”会更严谨?) 。 患者或者患者家属 , 接上一杯“代茶饮” , 手里捧了 , 慢慢喝、慢慢等 , 既能解口渴 , 亦能祛心忧 , 安安稳稳的 , 医院大厅时常就会有茶室的味道 。
经常来这里走动的 , 许多人都会自带水杯 , 熟门熟路取水喝 , 还有进了大门先奔茶桶接了水再上楼看病的 , 样貌都跟到了家一样;没带水杯的 , 就去咨询台旁边自取一个纸杯 , 如果碰巧赶上纸杯用完了 , 就直接找旁边的小护士要 , 护士们态度、言语也都温婉得很 。 取了药临走的时候 , 许多人还会把杯子续满水 , 带着路上喝 , 也不知道是路远确实需要这口水 , 还是对这口水已经有了“心理依赖症” 。
多年不去同仁堂中医院看医生 , 也不知道好喝、免费自取、让许多人依赖的“代茶饮”现在还有没有 。 这杯“代茶饮” , 显然是同仁堂中医院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的“增值服务” , 虽然那些应季的“代茶饮”是否真的对症、有效 , 一时半会儿真的难说清 , 但能够说清的是 , 饮茶者的情绪、心理状态 , 肯定多多少少会被这杯茶水安慰、润泽一些 , 心情好了、精神不焦躁了 , 对治病也有益 。
多年坚持下来 , 同仁堂中医院为这杯“代茶饮”付出的成本应该不会小 。 不过 , 如果一定要按照市场原则算算账的话 , 这项“增值服务”导致的相应收益应该也可观 , 别的细账姑且不算 , 起码对品牌美誉度是很大的加分项 。 但对所有喝过这杯茶的人而言 , 恐怕没人相信这会是策划、算计出来的“生意经”——因为这杯“代茶饮” , 看起来不像、喝起来不像、品味起来也不像 。
策划、算计出来的“增值服务” , 人们往往是能看出来、感觉出来的 , 服务提供者的本能做派 , 会把一切心思都暴露出来 。 不过 , 只要不违法违规、或者让人因感觉太“鸡贼”而心生反感 , 如此操作倒也无所谓 。 毕竟 , 市场条件下 , 投入产出要搭配 , 细算账、算细账 , 许多时候都算是好习惯;尤其当如此操作成了主流 , 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 遇到不如此操作的 , 反而觉得不正常 。
增值服务的两种操作方式最大的不同 , 恐怕就是对“回报”的看法不一样吧:一种是“润物细无声” , 不斤斤计较有无回报以及回报的大小 , 不但对短期回报没要求 , 甚至连长期回报也没目标 。 另一种对回报看得就比较明确、比较重 , 追求的是即时回报、足够匹配(甚至远大于)支出的回报 , 赢取即时利益的目的很明确 。
两种操作路径 , 似乎也很难用好坏、优劣来评判 。 对被服务者而言 , 即使医院不提供免费的“代茶饮” , 该去看病也得去;毕竟看病是刚需 , “代茶饮”是锦上添花 , 许多时候 , 只要刚需能满足 , 有无锦上添花实在无所谓 。 从这个角度观察 , 事情就比较有意思 , “代茶饮”似乎就有了一些“后现代味道” , 有点儿太超前 , 也有点儿像未来刚需被充分满足之后人们的新追求 。 有了这样的感觉 , “代茶饮”的未来路径也就更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