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支架集采一年,新的“紧箍咒”来了

胡大一|支架集采一年,新的“紧箍咒”来了

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题图|视觉中国
集采之后 , 高值耗材使用再收紧 。
3月21日 , 国家卫健委发布操作规范 , 对药物球囊、冠脉支架和髋膝关节临床使用进行约束 。
这意味着 , 部分原本可以接受相关手术的人群将不符合条件 , 药物球囊、冠脉支架、髋关节、膝关节等高值耗材的使用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
尽管部分业界人士认为 , 这一规范只是对日常诊疗行为的描述 , 不宜过度解读 , 但是在其中还可以看到 , 相比此前的规范 , 新规范对药物球囊、冠脉支架、髋关节、膝关节的适用范围等要求更加具体、详细 , 且有所收紧 。
比如: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症中 , 原本只写明了“股骨头缺血” , 现在则具体到了分型 。
在球囊、支架领域 , 药物球囊也必须在血管堵塞>50%时方能使用;慢性稳定冠心病要求在病变直径狭窄≥90%等情况才能适用;生物可吸收支架要在中等或以下复杂程度的病变中使用 , 并强调在新循证医学证据出现前 , 不建议超范围使用 。
对药物球囊使用 , 还特别强调了冠脉破裂、球囊破裂等此前关注较多的问题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高值耗材使用戴上了“紧箍咒” , 是冠脉支架、髋关节实行国家带量采购以来 , 对其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限制 。
在其背后 , 是整个支架、骨关节等高值耗材临床使用格局的重塑 。
支架使用 , 曾70%以上不尽合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英文缩写:PCI)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支架” ,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 , 快速发展 , 其核心器械支架 , 也从最初的裸金属支架 , 逐渐发展到铬合金药物洗脱支架, 乃至生物可吸收支架 。
目前这项技术在中国已经非常成熟 , 成为心内科的主要治疗方式 , 《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 , 其死亡率已经稳定到了0.23%这一较低水平。
从总量上看 , 中国也已经成了全球开展PCI手术最多的国家 。 每年应用的支架数量超过百万个 , 催生了一个规模达百亿的庞大产业 。
在这个快速增长的“救命”技术领域 , 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长期存在 。
《国家心脑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 , 急诊的PCI治疗率明显增加 , 溶栓治疗率下降 。 急诊介入治疗率达到了45.9% 。 到2018年 , 中国大陆地区(包括军队医院)冠心病介入手术总数从快速增加到了91.5万例以上 。 其中相当比例的病例处置并不合理 。
上述报告中记录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 , 在中国4家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 , 至少一支冠脉狭窄≥50的5875个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 , 20%冠脉介入治疗不适宜;3452 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 , 20.9%以上确定指征选择不适宜 , 51.1%以上可能事宜 , 只有28%确定是适宜的 。
在滥用背后 , 是巨大的利益输送空间 。 官方曝光的心内科贪腐案件显示 , 一套支架的回扣可以达到2000元、一条球囊的回扣500元到1000元 。 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专家 , 在其历任心内科冠脉组组长、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务期间 , 在冠脉耗材购销环节受贿总额超过千万 。
经济利益刺激下 , 尽量多放置架 , 在人体内建筑“钢铁长城”的情况 , 也受到很多诟病 。
北大医学部心脏病学系主任、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前几年接受央视、瞭望新闻周刊等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 , 在欧洲稳定病人的做支架的不到一半 , 只有四成多 , 而中国则有接近八成 。 国外很少有给一个病人装3个以上支架的情况 , 国内5到10个都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