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双减”之下,教师迎来职业生涯“拐点”( 二 )


教研不再是个别名师的“单打独斗” , 必须集体作战
“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度缩减 , 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 此外 , 过去我们的教研、备课 , 多数研究的是教材、教法 , 指向是如何教 , 而现在的备课要尽快转向研究学情、学法 , 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 尤其是学情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 ”合肥当地一位教育界人士向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分析 。
在合肥市庐阳中学校长汪晓军看来 , 离开教研水平的提升 , “双减”难以贯彻落实 。 当前形势下 , 教研不再是个别名师的“单打独斗” , 必须开展集体教研 , 实现整体提升 。
为此 , 该校加大了“大单元集体备课”的力度 , 除了每周的例行备课外 , 各学科每月都要开放3次备课展示 , 每次中层以上行政人员参与集体备课 , 并在教研群中逐个点评 。 在汪晓军看来 , 这一“刚性”要求让教研活动更加规范化 , 也让很多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有了快速成长的学习路径 。
另外从教师减负的角度来看 , 作为集体备课的成果 , 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同学科教师之间分享 , 再结合各自班级学情进行完善 , 从而提高了备课效率 , 也为教师减负 。
这学期在淮河路第三小学 , 安徽省特级教师李霞牵头的“故事语文”课改全面铺开 。 其实早在8年前 , 她和团队成员就认识到:教学方式僵化、内容固化 , 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无趣 , 阅读视野狭窄 , 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 学科素养单一化 , 难以形成适合未来发展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
为此 , 团队持续探索利用故事资源重构课堂新样态 , 横向打通学科壁垒 , 强化故事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 纵向打通学段 , 贯通小学六年学习生活 , 实现持续和深度学习 。 同时改变传统纸质作业形式 , 在听说、读写、思辨中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目标 。
现在 , 在学习二年级课文《雾在哪里》时 , 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的讲读模式 , 在多媒体图片创设故事情境后 , 聚焦“雾孩子”的三句话 , 组织学生个别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对读、学生戴头饰表演读 , 让学生内化故事语言 , 在情境中识字 ,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这项持续8年探索的研究成果就在去年荣获合肥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 在“双减”全面实施之际 , 以李霞为代表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提前“试水” , 为课改提供了理论支撑 。
为了帮助年轻教师走出教育教学的适应期 , 童玉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青蓝结对”工程 , 担任师傅的都是市区级骨干教师 , 与年轻教师捆绑教研 , 陪伴成长 。 此外 , 每日阅读打卡、每周粉笔字打卡等一系列教学基本功训练 , 促使这些年轻教师勤练内功、夯实基础 。 就在年初 , 学校还举办了“吐槽大会” , 青年教师吐槽工作中的难题 , “经验型”教师支招 ,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
“年轻教师的可塑性更强 ,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信息化技术优势不久就会显现出来 , 在某种程度上 , ‘双减’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 ”采访当天 , 庐阳中学校长汪晓军刚刚结束与庐阳中学新入职教师的座谈会 ,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学生作业的创新设计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来说 , 学生作业的创新设计既是突破点、切入点 , 又是难点、关键点 , 对于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看似平常的这项工作 , 往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 , 经历一轮轮的头脑风暴和反复打磨 。
对此 , 李霞深有感触 。 去年寒假之前 , 她向教师提出一个要求 , 能不能一改之前学科各自布置假期作业的传统模式 , 各个学科共同布置一个“融合性”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