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一个科室开创了一个学科( 三 )


从2016年7月至今 , 通过近6年的不懈努力 ,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得到了迅速发展 , 并形成了标准版、基层版、护理版、主任版“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 在全国共举办240期 , 培养创伤救治骨干1.4万人 , 为我国各地创伤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创伤救治人才队伍的建设 , 并在各级医院创伤救治中显现出了效果 。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也因此被誉为创伤外科医师的“黄埔军校” 。
救治|一个科室开创了一个学科
文章图片

张连阳主任(左三)与蒋建新院士(左四)讨论战创伤学临床新技术
02
为患者留住最后一线希望
无论是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 , 还是外伤、交通意外 , 都会给脆弱的生命造成巨大打击 。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科面对一个个复杂而濒临绝望的重症患者 , 总是竭尽全力 , 用不懈努力去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
2014年1月 , 建筑工人蒋某因工地塌方 , 左大腿遭到严重挤压 , 生命垂危 。 经当地医院初步处理后 , 患者被紧急转至大坪医院创伤外科 。 救治中 , 因创面太大、止血困难 , 患者一边输血 , 一边渗血 , 很快就用光了医院备存的全部O型血 。 而重庆市血库的O型血存量也很少 , 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 为了抢救生命 , 团队制定了控制出血、控制感染、维护脏器功能三大抢救方案 。 抢救团队顶着巨大压力竭力救治 , 最终帮助患者度过了出血、呼吸、循环、脏器功能衰竭等一道道难关 。 历经14次手术 , 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 2015年1月 , 患者康复出院 。
“你们要坚强些哦……”创伤外科病房里6岁的女孩小宇安慰着身边的其他患者 。 谁能想到 , 如今活泼好动的小宇 , 3个月前曾因车祸伤而命悬一线 。 事故当天 , 小宇被一辆水泥罐车挂住并拖行了一段路程 , 父母都对她能否活下来失去了信心 。 送到医院后 , 小宇被诊断为骨盆错位 , 臀、大腿等皮肤严重损坏 , 肠子都断成了好几段 。 创伤外科抢救团队经过6次手术、4次植皮 , 终于将小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
四川患者老梁在装填炮眼时遭遇爆炸 , 一颗电雷管击入他的大腿根部 。 超过4伏的电压差就能将电雷管起爆 , 一旦爆炸 , 患者不仅会发生大出血 , 还将有性命之忧 。 伤情特殊 , 创伤外科的医生们也感到非常棘手 。 经过科学论证 , 救治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稳妥的救治方案 。 为了防止电雷管起爆 , 避免一切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与患者接触 , 医生们用绝缘材料包裹手术器械 。 术中 , 关闭用电设备和仪器 , 医生仅凭借经验进行手术 。 同时为了保护参与手术的医生和护士 , 医护人员全部身穿扫雷防护服进入手术室 。 经过惊心动魄的手术 , 电雷管终于被安全地从患者体里取出 。
“巨石砸破颅脑、钢筋贯穿腹部、钢钎穿颅、车祸致肢体严重毁损……类似患者源源不断地从外院转到我们科 , 都是同类医院难以完成救治的严重创伤病例 。 ”张连阳说 , “我们成了患者生还的最后一线希望 , 因此更要竭尽所能、拼尽全力!”
03
为人才提供成长“沃土”
专业领域的技术精进永远是外科医生的毕生追求 , 但因学科内容繁多 , 专业交叉性强 , 创伤外科“又全又专”的高要求让许多外科医生望而却步 。 如何破局留住人才?学科带头人张连阳说 , 参天大树始于青苗 , 长于沃土 , 科室致力为每一位医生提供个人成长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