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一个科室开创了一个学科( 四 )


“沃土计划”第一步 , 通过“教研合一”吸引储备人才 。 针对现代战伤救治特点 , 张连阳团队打造了“现代战伤救治”研究生课程项目 , 通过理论授课、视频教学、案例讨论和桌面推演等方式 , 吸引学生关注创伤领域 。 依托“爆炸伤救治培训课程体系”等项目建设 , 团队开设了多个培训班 , 培训的同时挖掘创伤救治人才 。 团队每年坚持开设“创伤救治云端论道”“CTCT在线学院” ,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熟练掌握爆炸伤现场救治的创伤医生 。 科室副主任郭庆山成为重庆市医学会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博士周思儒、王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 。
“沃土计划”第二步 , 着力发掘每一名医生的潜力 。 和平年代创伤病例资源匮乏 , 该如何保持医生的高水平创伤救治能力?张连阳主任针对和平时期创伤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未来人口结构变化 , 充分发掘团队每一名医生的潜在优势 , 派医生外出进修 , 打造各具特色的亚专业 。 例如 , 战创伤医学科副主任李阳主攻的特色亚专业就是骨盆创伤 。 此外 , 科室设立的亚专业还有腹部创伤、脑创伤、创伤显微修复重建等 。
有了纵览全局的视野 , 又有了特定的亚专业方向 , 人才队伍建设自然更加稳固 。 “和平时期耐得住寂寞 , 号角吹响冲锋在前 。 日常 , 我们是兜底科室 , 充当‘灭火器’ , 危难之时 , 我们是平台科室 , 联结起各科室的精锐力量 。 ”科室副主任李阳说 , 创伤领域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 自己在这里时刻体会着医生的职业成就感 。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创伤医学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 , 如今已经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创伤救治人才梯队 , 持续引领着国内创伤救治医学的发展方向 。
04
制定属于中国的国标指南
1992年 , 德国乌尔姆大学附属创伤外科医院的弗莱施曼博士等原创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 将传统负压引流和现代封闭性敷料相结合 , 用于治疗四肢感染创面 , 疗效显著 。
1995年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裘华德教授首次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腹部 。
1997年 , 阿尔杰塔及莫里克瓦斯等在慢性难治性创面中采用多孔聚氨酯海绵材料 , 获得了更好的引流效果 , 同时提出了负压创面治疗和负压辅助封闭 。
2008年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被纳入“卫生部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腹部外科临床实践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 但是一直缺少相关的应用规范或指南 。 为了及时反映腹部外科应用负压创面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 , 优化腹部外科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应用策略 , 规范医疗行为 ,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战创伤医学科牵头 , 2017年7月开始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的28名专家 , 综合相关文献 ,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 制定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腹部应用指南》 。
该指南针对腹部外科中负压创面治疗应用中最重要的11个问题 , 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 于2018年6月1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年会上发布 , 并于2019年发表于《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
2012年12月 , 科室调研了30余家医院的创伤救治能力建设状况后提出:作为创伤救治体系重要组成的创伤与急诊外科建设 , 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 普遍建设创伤与急诊外科的条件已经成熟 。 科室通过引入急腹症和外科危重症 , 形成“创伤﹢外科重症﹢急腹症”的创伤中心模式 。 新模式让中心既具备了多发伤专业青年医师的外科技能培养平台 , 又具备了学科发展壮大的自身“造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