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情期间,如何守护心理健康

近来 , 上海疫情防控处在紧要关头 , 一些市民和基层干部表达焦虑、困惑的录音、影像在网络传播 , 引发人们对疫情期间市民精神和情绪状况的关注 。
疫情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 该如何排解?如何帮助疫情期间的精神疾病患者?我们该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积极阳光?大江东专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王振 。
疫情|疫情期间,如何守护心理健康
文章图片

大江东:很多精神专科医院都在封闭管理 , 患者的日常诊疗怎么办?
王振:上海全域静态管理之后 , 的确给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带来很大不便 。 当前是精神疾病高发季节 , 诊疗需求非常大;加之由于疫情影响 , 也增加了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生 , 进一步推高了就诊需求 。
正如你所说 , 很多精神专科医院封闭管理 , 即使能出小区的患者也面临无处就医窘境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各区级精神卫生机构正积极采取各种方法 , 尽可能提供就医途径 。 比如 , 对于复诊配药患者 , 虽然无法正常门诊 , 但医院安排了志愿者协助就诊者在医院门口完成复诊配药取药;前期医院也开通了配药热线 , 但由于需求太大 , 也很难完全满足 。
我们也鼓励有条件的患者 , 提前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就诊后 , 次日或隔日到门诊取药;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互联网医院紧急与京东合作 , 实现封控小区自费患者在互联网医院处方后到京东平台购药;也在积极协调医保患者互联网医院就诊后由京东配送 。 这些措施可以很大程度缓解线下就诊压力 。 但是 , 限于疫情防控的要求 , 服务能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 。
对于严重的急症患者 , 中心的急诊仍保持开放 , 但服务量也因疫情防控而受到较大限制;另外 , 我们已派医疗队在老年医学中心方舱医院开辟精神科病区 , 由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统一协调收治社区的急症发作精神疾病患者 , 上级部门也在积极寻求更多资源和解决方案 , 希望尽快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需求 。
大江东:全域静态管理期间 , 从网上各种信息看 , 市民焦虑情绪有所增加 ,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吗?
王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 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增加是普遍现象 , 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情绪反应 。 封控在家的大多数市民 , 因为对病毒的担忧、环境的变化、空间的受限等原因 , 可能会有轻度焦虑情绪 , 但一般达不到精神障碍的程度;少部分市民可能此前就有焦虑问题 , 但在封控中变得严重了 , 成为焦虑障碍也是有的 。
如果原本患有抑郁症 , 在封控中遇到一些客观困难 , 心理压力突然增加 , 导致疾病加重也是有可能的 。 虽然新冠疫情会造成大众人群抑郁情绪的增加 , 但抑郁症发病率应该不会大幅度提升 。
我们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做过大样本调查 , 全人群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的发生率约35% , 当然 , 出现这些情绪 , 并不意味着肯定得了抑郁症或焦虑症 。
大江东: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 , 现在社区基层干部压力较大 , 难以保证正常作息 , 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 , 一直处在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 如何帮助他们调试心理压力?
王振:现在的基层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 , 非常辛苦 , 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身体一直处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 连续作战 , 休息时间不够 , 体力大量消耗 。
二是他们扮演了双重角色 。 第一个角色是服务者 , 在疫情防控中 , 要给市民做好服务 , 必然面临一些群众的不满 , 甚至指责、过激行为 。 面对这些负面评价 , 他们会非常难过、委屈;明明很努力还得不到认可 , 自我价值感下降;有时限于现实困难无法解决群众求助 , 又会有自责 。 多重负面情绪和信息往往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 第二个角色 , 他们也是普通市民 , 自己的安全、家人的生活 , 并不会得到比别人更好的保障 。 他们相当于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 远远超过普通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