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消化道癌:技术上不能留遗憾 | 关注癌症早筛

体系|消化道癌:技术上不能留遗憾 | 关注癌症早筛
文章图片

一大早 , 位于北京市东南二环边上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人声鼎沸 。
走进门诊楼左拐 , 等待内镜检查的人们排起了长队 。 他们会依次走进内镜科诊室 , 接受一段短则10分钟、长则1小时的检查 , 然后等待一个或悲或喜的答案:是否罹患消化道癌症 。
我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消化道癌症患病人群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从全国遴选的487个高质量癌症监测点、覆盖3.8亿人口的上报统计数据 , 2016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06.4万例 , 其中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分别以40.8万例、39.7万例、25.3万例 , 位居发病例数排名第二、第三、第六位;同年 , 我国癌症总死亡人数为241.4万人 , 其中胃癌28.9万人、结直肠癌19.6万人、食管癌19.4万人 , 分列第三、第四、第五位 。
对于眼前的一切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习以为常 。 及早为这些等待的人做出准确诊断 , 进行规范治疗 , 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 对他来说 , “及早”至关重要 。
“以胃癌为例 , 90%的早期胃癌是可以治愈的 。 但如果是晚期发现 , 5年生存率不足30% 。 ”王贵齐坦言 。 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 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 其主要原因是:相较国外 , 我国胃癌的早诊率较低 。 食管癌也是类似情况 。 由于就诊病例90%以上是中晚期 , 临床治疗效果差 , 我国的食管癌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 ,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
01
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揪出消化道癌症的一线“武器” , 消化内镜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诊断到治疗的过程:从传统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等 , 逐步扩展到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新型的内镜技术;从单纯的内镜下检查扩展到内镜下治疗;从简单的内镜下治疗扩展到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治疗等复杂的内镜治疗技术 。
设备和诊疗技术升级的同时 , 我国消化内镜诊疗开展的数量逐年增加 。 特别是近10年来 , 随着“早诊早治”理念的不断深入 , 消化内镜诊疗呈现井喷式发展 , 目前诊疗例数已位居世界首位 。
数据显示 , 2012年 , 我国共有6128家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 , 全年开展消化内镜诊疗2877万例 。
“现在 , 全国全年胃镜诊疗量至少是2500万例 , 肠镜超过700万例 , 消化内镜总诊疗量约有3200万例 。 ”王贵齐表示 , 随着全国医疗机构的内镜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 服务覆盖范围扩大 , 让高危人群尽快、定期接受早期筛查 , “硬件”已经越来越不成为主要问题 。 “接下来需要重点加强内涵建设 , 提高能力和技术水平 。 我们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早诊不漏诊、规范治疗 , 不在技术上留遗憾 。 ”
02
别因“内功稀松”拖后腿
拿着办公桌上厚厚一沓胃镜检查报告单 , 王贵齐讲述起这个专业领域水平的参差不齐 。 到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求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 , 绝大多数人已辗转多家医院 。 “看到患者之前的内镜检查报告 , 很容易发现问题 。 ”王贵齐举例 , 有的黏膜都没洗干净 , 导致一些微小、隐匿的早期病变难以发现;有的没能照出重点部位 , 一些关键性的凸出、褶皱一掠而过;有的截取的图像背景和代表性差 , 无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充分的诊治依据;有的语言描述不规范 , 诊断模棱两可……这些都给疾病的诊断和后续治疗带来障碍 , 甚至直接影响治疗的远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