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理性看待“囤货”的缘由与转归

张田勘
4月22日 , 北京两次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 通报新冠疫情 , 显示了疫情的突变和严重 。 4月24日 , 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第313场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初步流调结果显示 , 本轮疫情已隐匿传播了一周 , 感染者人群多样、活动范围广 , 随着排查力度加大 , 未来还将发现续发病例 。
人们从上述信息中觉察出了不寻常的信息 , 有人开始准备囤货 , 有的超市的货品出现短缺 。 然而到了25日 , 大部分超市还是存货满满琳琅满目 , 很多供应商、超市、电商平台都保证 , 按日常2倍以上规模加大外埠基地蔬菜直采量 , 按日销量的1.5倍至2倍保持库存 , 确保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 。
此前少数地方的物资供应不足 , 主要是受大范围封控影响所致 , 而大范围封控的前提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其预判 , 如果难以切断传染源 , 就可能大范围封控 。 现在北京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出来了 , 确认了源头和传染链 , 意味着能够对疫情传播范围有相对精准的判断 , 也就不会轻易走到大范围封控这一步 。
北京市卫健委25日早晨通报 , 4月24日0时至24时 , 北京新增14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 , 结合此前通报 , 本轮疫情已有47名感染者 , 表现为两条主要的传播链 , 一是装修传播链 , 二是外卖员传播链 , 两条链的关系也进一步清晰 。 感染源头是一个火烧店 , 感染者都与这个源头有直接和间接的时空交集 。
【疫情|理性看待“囤货”的缘由与转归】下一步 , 针对这些传播链的管控可以把密接、次密接人员筛选出来 , 同时通过较大范围的核酸检测 , 查出阳性者并隔离和治疗 , 就可能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
此次一些市民之所以预感要大范围封控而纷纷囤货 , 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 , 此前的隐性感染已持续6-7天 , 如果找不到源头和链条 , 接下来很快可能感染数千人 , 如果再扩散 , 就只有大范围封控 , 靠居家隔离中断传播链了 。 所幸的是 , 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源头和传播链 , 也就让管控变得较为容易 , 大范围封控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 。
退一步讲 , 即便大范围封控 , 是否意味着市民一定买不到食品和货物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要让市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 而且不影响工作 , 需要物资充裕和供应链的畅通无阻 。
城市的物资当然是充裕的 , 而且还有全国各个城市和大量的食品及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齐心支持 , 只不过要谨防供应链出现问题 。 供应链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上 。 末端群体和千家万户的需求如果不能上传到指挥中心 , 即便有需求的信息上传 , 指挥中心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和调度 , 物资到了千家万户的末端也无法进入 。
如果面临大范围封控 , 城市应优先考虑如何让食品、货物有效地抵达居民手上 , 让城市和社会的末梢神经不能失去感觉、知觉 , 同时不能让城市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断供 , 否则就会出现社会和城市的组织“断肢”或“失血” 。
概言之 , 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严格执行 , 但不必轻易走到城市大范围封控的地步 , 而应当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寻求统筹与共赢 。 如此 , 市民即便有短暂的集中囤货 , 也会迅速转归为现吃现买、随时可买之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