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二 )


此外 , 还要避免“二手翻译”带来的弊端 。 近年来 , 虽然中医药类译著在伊朗的出版数量有所增加 , 但大多数译者不懂中文 , 只能以英译版图书为母本进行再翻译 。 “二手翻译”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对中医药在伊朗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但因为英文版和中文原版的中医药图书相比 , 本身就存在译者理解不一致、翻译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 加之伊朗的波斯文化和英语系国家的文化本身也存在差异 , 也导致了波斯文译本质量参差不齐 。
中医药图书和典籍若想更好地被海外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 必须要有“中医药+中文+外文(小语种)”的复合型人才在中间做桥梁 , 既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 , 又有扎实的中文和其他小语种的语言功底 , 能直接参照中文作品原典进行翻译 , 提高外译内容的准确性 。 同时 , 建议中国与其他小语种国家组建专家团队 , 建立中医药文化中专有名词与小语种的对译标准 。
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文章图片

艾森在家中忙碌于中国经典著作的波斯语翻译、审稿和校对工作 。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采访人员:在您看来 , 译者在翻译中医药图书和典籍的过程中 , 应注意哪些事项?
艾森:首先 , 要考虑各国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程度 。 有些国家的人只听说过中医 , 但没有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过中医疗法 , 对中医药没有基本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要优先选择基础的中医药理论和知识进行传播 。
一些中医药理论虽然深奥 , 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 译者一定要避免把简单的道理说得又复杂、又深奥 , 要用比较通俗的目标国语言来解释 , 既言简意赅地翻译专有名词 , 又必须要有足够的注释 。
中医药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 中医术语中大多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 如何在翻译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对译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 在翻译过程中 , 不能盲目套用西医术语解释中医术语 , 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专业词汇的含义 , 包括其中的药理本质、特色疗法等 , 引导更多人对中医药产生兴趣 , 逐渐接受中医药文化 。
文化|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文章图片

中新社发 马健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国和伊朗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您同时接触过波斯传统医学与中医药 , 两者在治疗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哪些共同之处?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互相影响?
艾森: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伊中两国一直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 也使两国在医药方面相互交融、影响 。 这种影响分两个方面:
第一 , 互相输送方药 。 一些伊朗传统医学代表著作中记载了来自中国的草药 。 中亚自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著作《医典》就记载了16味从中国传入的药物 。 而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记载的绿盐、木香、阿魏、沉香、苏合等17味药物 ,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蜜草、底称实、波斯枣等59味药物 , 都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第二 , 波斯传统医学与中医相互借鉴和吸收了药性和主治功效 。 例如 , 肉桂(波斯语:Darchin , 意为:中国树)性燥热、功效散寒止痛、治关节炎、胃痛等;大黄(波斯语:Rivand Chini , 意为:中国大黄)性寒、功效润下、治疗肝疼、便秘等 。 这些来自中国的药物 , 均在波斯医学著作中有所记载 , 从药性、主治功效来看 , 与中医药学都有相似之处 。 而在中国《海药本草》《中药大辞典》等著作中 , 均记载绿盐来自波斯国 , 其功效同波斯传统医学中记载相同 , 性寒 , 功效为明目去翳 , 用于治疗眼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