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一个治失眠的“特效方”,养心血、安精神、定魂魄、化痰饮,管用

失眠|一个治失眠的“特效方”,养心血、安精神、定魂魄、化痰饮,管用

文章图片

失眠|一个治失眠的“特效方”,养心血、安精神、定魂魄、化痰饮,管用

人们常说 , “春困秋乏夏打盹 , 睡不醒的冬三月” , 按理说无论哪个季节都应该是可以“好梦留人睡”的 , 然而 , 却依然有很多人事与愿违 , 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 , 但是 , 却发现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 这种问题不能忽视 , 因为这是病 , 得治!而对于安神安眠的中医良方 ,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 , 而且都颇有效验 。 今天我们着重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的一道专治失眠的奇效良方 。
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 专门治心病的方子一共只有两个 , 一个是定心汤 , 主要用于治疗心虚怔忡 , 对于失眠的调理略显乏力;另一个是安魂汤 , 专治惊悸不眠 , 可以说是治疗失眠的特效方 。 全方由“龙眼肉六钱、酸枣仁(炒 , 捣)四钱、生龙骨(捣末)五钱、生牡蛎(捣末)五钱、清半夏三钱、茯苓片三钱、生赭石(轧细)四钱”[1
, 水煎服 。
按照张锡纯对安魂汤的设计思路 , 主要是针对“心中气血虚损 , 兼心下停有痰饮”所导致的惊悸不眠 。 也就是说 , 最主要的病机是气血虚损、心下停饮 。 古人说 , “痰饮停于心下 , 其人多惊悸不寐” 。 为什么呢?因为心属火 , 痰饮属水 , 世人皆知 , 水克火 。 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是生理性生克 , 本身没有问题 , 但是心中气血虚损 , 也就是“火”处于弱势 , 这个时候的“水克火”就变成了病理性生克了 。 正是“水畏火刑 , 故惊悸至于不寐也” 。

张锡纯进一步指出 , 痰饮停滞在心下 , 多由思虑过度所致 , 人体心脏气血 , 也是“恒因思虑而有所伤损” 。 看到这里 , 也许有人会说 , 既然是多因思虑损伤心血 , 用归脾汤也行啊 。 《黄帝内经》有“二阳之病发心脾 , 有不得隐曲”之说 , 的确这个思虑过度会影响心脾功能 , 诚能如是 , 用归脾汤的确也是可行的 。 那么 , 为什么张锡纯不直接用归脾汤 , 而是自创安魂汤呢?这还得从张锡纯的组方思路来寻找答案 。
张锡纯所创安魂汤 , 实际上是融合了古今四个名方 , 第一个是出自《黄帝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不过没有用秫米);第二个是医圣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只取龙骨和牡蛎);第三个是医圣张仲景的酸枣仁汤(只取酸枣仁与茯苓) , 第四个是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归脾汤(只取龙眼肉和酸枣仁) 。 张锡纯创立的这个安魂汤其实就是融合了半夏秫米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酸枣仁汤、归脾汤四个名方 , 然后加一味生赭石 。
我们先来看看张锡纯为什么要这样组方 , 再来看看为什么在四个合方之后独加一味赭石 。 按照张锡纯的解说 , 全方的配伍大致是这样的 , 用龙眼肉 , 主要起到“补心血”的作用;用酸枣仁 , 主要起到“敛心气”的作用;用龙骨、牡蛎 , 主要起到“安魂魄”的作用;用半夏、茯苓 , 主要起到“清痰饮”的作用;用代赭石 , 主要是起到“导引心阳下潜 , 使之归藏于阴”的作用 。 这样全方配合起来 , “以成瞌睡之功也” 。 这是张锡纯在本方后面的方后解析 。 如果只是单纯地看一下张锡纯的这个方后解 , 也许会觉得十分平淡 , 但是它这个创方“平淡而不平庸” 。

为什么用半夏?因为半夏这味中药生于夏半 , 乃“阴阳交换之时” , 为“由阳入阴之候” , 具有“通阴阳、和表里”的作用 , 能够“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 , 这也是古今很多名医治失眠多用半夏的缘故 。 虽然如此 , 但是半夏秫米汤的原方 , 却在后世流传并不广泛 , 对此张锡纯也是痛心疾首 , 并表示感慨 , “后世因其药简单平淡 , 鲜有用者 , 则良方竟埋没矣”!张锡纯也很无奈 , 一声叹息!但是 , 他在创立安魂汤时 , 也宗“半夏秫米汤意” , 不仅取其通阴阳之功 , 更取其化痰饮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