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监局|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病毒、抗过敏、抗肿瘤、抗惊厥,用对效果良好

药监局|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病毒、抗过敏、抗肿瘤、抗惊厥,用对效果良好

文章图片

药监局|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病毒、抗过敏、抗肿瘤、抗惊厥,用对效果良好

在古今中医对中药的运用中 , 有一些中药 , 一出场就注定传奇 。 比如 , 备受医圣张仲景喜爱的“桂枝” , 便是如此 。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 , 桂枝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 , 由于它是被誉为“群方之冠”的桂枝汤的君药 , 因此 , 桂枝在张仲景时代 , 是一个炙手可热的经典良药 , 堪称是群方谱中的亮点所在 。
然而 , 它的流传 , 却经历的十分曲折 。 宋代名医许叔微不无感慨地说 , “桂枝独冠其首 , 今人全不用” 。 究其原因 , 都因王叔和一句“桂枝下咽 , 阳盛则毙” , 让很多后世医家不敢使用桂枝 。 王叔和是第一个整理《伤寒论》的古代名医 , 对传承医圣学术厥功至伟 , 还创立了《脉经》 , 第一个把脉学从学术地位上升到学科地位 , 对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却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 , 比如“脉理渊微 , 其体难辨” , 这给脉学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 又比如“桂枝下咽 , 阳盛则毙” , 这给桂枝的运用带来了无限阻力 。 真可谓是“成也叔和 , 败也叔和” 。
【药监局|一味奇妙的中药,抗病毒、抗过敏、抗肿瘤、抗惊厥,用对效果良好】桂枝不仅流传的十分曲折 , 对于它的品名也是历来备受争议 。 早在《五十二病方》里就提到了“桂”这种中药 , 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牡桂、菌桂”两种 , 在《名医别录》中 , “菌桂、牡桂、桂”三种 。 然而 , 这些经典著作里 , 都没有名正言顺的叫桂枝 , 但是医圣张仲景不仅运用了桂枝之名 , 还以它为君药 , 创造了桂枝汤 , 还是仲景诸方的“群方之冠” 。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 , 为什么张仲景前后都没有桂枝之名 , 却唯独张仲景使用了 , 这个学术传承究竟从何而来?从天而降吗?显然不是 。

当代著名的本草学者王德群先生曾说 , “牡桂与菌桂都来源于肉桂 , 它年幼之体处在生长过程中 , 自身防御之物与生长之精华须同时具备 , 这正是‘牡桂’功效所指 , 也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之用也”[1
。 所以说 , 并不是《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桂枝 , 而是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是桂枝的原植物 , 而张仲景在治病的过程中 , 发现了牡桂的嫩枝有着良好的作用 , 便将它称作“桂枝”了 。
就从目前的文献考证来讲 , 医圣张仲景应该是中医史上正式将牡桂的枝条命名为桂枝的第一人 , 而作为本草典籍 , 最早命名桂枝的却不是《神农本草经》 , 也不是《名医别录》 。 有学者对古代文献做过考证 , 认为唐以前“桂”类药物品种多 , 以“桂、菌桂、牡桂”为主 , 但唐朝以前未对三桂作出明确区分 , 关于其形态记载甚少 , 但可以明确的是 , “桂枝”之名首次出自唐代的《新修本草》[2

那么 , 这个桂枝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不去看古代医典 , 就单纯从现代的药典和中药学的角度去看 , 它的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 再回归古典本草 , 桂枝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的比较详细了 , 而清代名医邹澍 , 对它也归纳为六点 , 分别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 其实现代归纳的更多点 , 也都是在这六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的 。

无论是清代名医邹澍归纳的六点 , 还是现代药典总结的四点 , 这些都只是一个基本概述 , 对于桂枝的临床功效 , 有医者对它做过详细的归纳总结 , 认为桂枝主要有八大作用 , 也就是“解肌和表 , 通阳散痹 , 化气利水 , 补虚和营 , 扶阳补阳 , 活血行瘀 , 下气平冲 , 温化痰饮”;不仅如此 , 桂枝外可直达皮毛肌肤、四肢百骸 , 内可收温煦五脏六腑之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