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术麻醉过程中,医生满头大汗、患者也一直坚持,终获满意效果

医生|手术麻醉过程中,医生满头大汗、患者也一直坚持,终获满意效果

文章图片


病例:双侧大隐静脉曲张 , 坐标:手术室 , 一台麻醉正在进行中 。

不知不觉 , 墙上的时钟已经过去半小时 。
坐在角落里的外科医生 , 一边无聊刷着手机、一边不时瞥向正在麻醉的手术台 。

手术台旁边 , 麻醉科刘医生弯腰弓背努力进行着穿刺 。
其实 , 过去的半小时 , 刘医生也动摇过:要不 , 改全麻吧 。 但是又一想 , 这个皮肤粗糙、双手老茧的患者家里一定非常困难 。 我们轻飘飘的一句改麻醉方式 , 可能让他多花一千多 。 于是 , 他继续埋头穿刺 。
期间 , 老汉几次嘟囔着“还没完呐”?
听到这话 , 刘医生只是安慰几句 。 只有在老汉不自觉地动一下的时候 , 大声呵斥一下 。
台上 , 只有刘医生知道发生了什么:穿刺过程中 , 硬膜外很好打 , 但是腰麻针怎么也进不去 。 几次调整方向 , 均不行 。
换了一个间隙 , 腰麻针的前方依然是骨质 。
经验丰富的刘医生知道 , 自己穿的没问题 。 腰麻针虽然穿不进去 。 但是 , 顶在骨质之前 , 腰麻针明显是在推着硬脊膜向前走的 。 只不过 , 腰麻针前方的侧口并不在尖端 。 如果在尖端 , 这个腰麻可能就成功了 。
这时会有人问:腰麻针前端的侧口为什么不设计在前端?
这是因为 , 设计前端非常容易导致堵塞 。 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功率和安全着想 。
成功率方面:如果针尖有开口 。 麻醉医生穿刺回吸的时候 , 很容易就吸回来了 。 于是 , 很可能就此会推注腰麻药 。 而实际上针尖可能“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 推药可能不在蛛网膜下腔 , 最终导致麻醉失败 。
安全方面:尽管鲜有脊髓内注射 , 但仍然偶有发生 。
脊髓内注射 , 是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最严重的一种 。 一旦未及时发现 , 很可能导致截瘫 。
将腰麻针侧口设计在远离针尖一定位置后 , 一旦意外穿到脊髓 , 也有更多机会发现 。 即使未发现 , 尚未进入脊髓的侧口也可降低脊髓内注射的风险 。
四五次尝试后 , 刘医生认为不能再继续了 。 于是 , 放弃腰麻 , 将硬膜外导管留置于硬膜外腔 。
从硬膜外穿刺的手感、推注盐水阻力以及硬膜外导管下降速度几方面判断 , 这个硬膜外还是很成功的 。
然而 , 3毫升“实验量”注射进硬膜外导管之后 , 患者却出现了近乎腰麻的效果 。
看到这种情况 , 和刘医生配台的医学生连忙惊讶地问“怎么了?” 。

她不理解的是 , 明明看到的是硬膜外 , 怎么就成了腰麻?
负责麻醉的刘医生立即给她分析:出现腰麻 , 是因为多次穿刺后硬脊膜上留下了几个小洞 。
听到硬脊膜上有小洞 , 学生恍然大悟 。
为了让医学生有一个深度的了解 , 刘医生解释说:即便有洞也未必有腰麻效果 。 这个人的特殊之处在于 , 他有严重的椎管狭窄和腰间盘突出 。
尽管我们没有做腰部CT , 但是可以从穿刺过程判断出他的腰椎管不仅有狭窄 , 更有严重的前后径缩短 。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组合因素 , 才导致少量的硬膜外推药 , 就可以导致腰麻的效果 。
虽然给医学生讲课似乎心如止水 , 但刘医生口罩和帽子里的汗水逐渐变得冰冷 , 他感到了一丝丝凉意 。 心底不由自主冒出一句话:好险!
【医生|手术麻醉过程中,医生满头大汗、患者也一直坚持,终获满意效果】【温馨提示】点个关注 , 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 , 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