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虚热,下有真寒”的上热下寒证,有3种情形,第3种很常见( 二 )


“火种”的周围都是水 , 让它觉得冷 , 只好找个地方暖和 , 但肾是体内阴气旺盛之处 , 位置较低 , 所以火种只好向上找地方暖和了 。 往肝去 , 肝火旺;往肺去 , 肺火升;往心去 , 心火旺 。 但它最常去的地方 , 却是头部的口、咽喉、耳朵等地 , 所以为什么上热下寒证 , 最常见的是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耳鸣头晕 。
这个时候 , 如果贸然清热 , 就会拉肚子 , 贸然温补 , 就会火上浇油 。 所以 , 辨准症状很关键 。 如何调理?引火归元 , 滋补肾水 , 用清代陈士铎的引火汤 , 载于《辨证录》卷三 。
全方用5味药:熟地黄为君药 , 补肾水肾阴;五味子、麦冬养肺降噪 , 助养阴生津 , 收敛固涩;巴戟天温补肝肾 , 益气血;茯苓引虚火下行 , 与巴戟天一道引火归元 , 如同将上身虚火 , 下引至肾阴 , 化解寒凉 , 同时 , 壮大肾内火种的力量 , 让其不再虚 , 就差不多了 。
引火汤原方:熟地黄150克 , 麦冬50克 , 五味子3克 , 巴戟天50克 , 茯苓15克 。
“上有虚热,下有真寒”的上热下寒证,有3种情形,第3种很常见】但需要注意 , 任何药物不可擅用 , 必须经医师诊断 , 并遵医嘱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