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二 )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 。 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 , 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 , 应该是差不多的 。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 。
那么 , 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 , 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 。
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 , 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 , 爱土地 , 乡土情结很重 , 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 , 但回来了 , 有在外面干的 , 也会回来 。
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 , 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 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 。 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 。
这种绝望 , 不是因为他没钱 , 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 。
传统的中国乡村 , 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 , 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
以前 , 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 , 孩子还留在农村 , 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 , 他还有存在感;
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 , 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 , 到小孩上初中时 , 有一个人回来陪读 , 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 。 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 。
这些切断以后 , 老人不是穷 , 而是极其孤单 。
中国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文章图片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 , 他们到这个年纪 , 也没有什么农活 。
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 , 当农活停掉以后 , 依托就没了 。
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 , 他就非常绝望 。 比如我们村 , 老人要么是打麻将 , 要么就是聚在一起 , 到村部听碟子 。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 , 现在一下子没人了 , 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 。 所以 , 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 , 我问他们 , 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
他们说 , 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 。 生病的 , 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 , 二是大笔开销 , 他怕给后人留麻烦 , 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 。
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 , 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 。
一些老人 , 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 , 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 。 至于心理的疾病 , 就更没人知道了 。
40、50、60后这些人 , 基本以乡村为归依 。
未来 , 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 。 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 , 一去不复返 。 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 , 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 。 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 , 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 , 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 , 至少参与不多 , 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 , 他不从事农业 , 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 , 这些人回来以后 , 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 , 买个门面 , 开个小卖店——回乡 , 但不落村 , 也不落业 。
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 , 是跟这个相关 。
这样的话 , 70、80后 , 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 , 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
还有一类人:小孩 。 上一代人出去打工 , 孩子丢在家里 , 老人看着 。 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 , 是把孩子带在身边 , 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 。
所以 , 农二代的孩子 , 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 。
原来是留守的孤独 , 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 , 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 , 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