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影响无形却有力

本文转自:健康报
老师的影响无形却有力
文章图片
从1999年考上陈育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到接过老师的衣钵 , 一步步承担起儿童哮喘防治工作 ,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刘传合感念老师多年的言传身教 。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 , 却又是深远而有力的 , 一直指引着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 。 ”刘传合说 。
老师的影响无形却有力】总想着为患儿解决问题
在刘传合心中 , 陈育智教授对临床工作的挚爱和付出令人感动 , 几十年来 , 老师全身心投入 , 总想着为患儿解决问题 。
“几年前 , 有位来自山东临沂的患儿家长慕名找到陈育智教授 。 当时患儿三岁多 , 却已经住院八九次 , 经常患呼吸道感染 , 喘息症状很重 。 ”刘传合回忆说 , 陈育智教授是儿童哮喘领域的权威 , 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经过细致询问病史 , 分析相关检查结果后 , 陈育智教授告诉家长 , 不要孩子一犯病就去医院住院 , 经常住院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 太多的治疗对孩子病情的控制并不一定最恰当 。 随后 , 她给孩子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 并根据患儿情况 , 开了免疫增强药物 , 还不厌其烦地教家长怎么科学照料孩子 ,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 , 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 并稳定下来 。 其间虽然也有呼吸道感染或喘息发作 , 但没有再住过院 。
遇上不配合治疗的患儿和家长 , 陈育智教授也会很严肃地对其进行批评 , 同时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 会引起什么后果 。 早年攻读研究生期间 , 刘传合经常跟老师出门诊 , 对老师不厌其烦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病情和用药的那种耐心和细心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 他感觉老师总是有那样一种力量 , 让患儿家长感到权威、可信又可依赖 。 刘传合渐渐明白 , 这种力量是来自一切为患儿健康着想的医者初心 , 这种初心已经融入老师的一言一行中 , 使每一个患儿和家长能够心悦诚服 , 最终愉快地接受她的建议 。
“只要患儿和家长需要 , 老师总是随叫随到 , 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 。 ”刘传合说 , “有时患儿来了医院 , 发现老师不出门诊 , 患儿家长找到老师后 , 老师会专门跑到医院 , 把患儿的病史和之前的治疗方案仔细交代给当天出诊的其他医生 , 拜托他们给予帮助 。 如今 , 老师已年逾八旬 , 依然如此 。 ”
想做的事再难也要坚持
1990—2010年 , 陈育智教授牵头完成了三次全国范围的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 获得了我国儿童哮喘患病与诊治状况的科学数据 。 作为学生和同事 , 刘传合有幸协助老师完成了第三次调查工作 。
“第三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调工作启动时 , 我们只有20万元的经费支持 , 这对于一项涉及全国43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而言 , 无异于杯水车薪 。 老师想尽各种办法 , 找基金会、协会、慈善机构、企业等寻求支持 。 ”刘传合说 , 开展调查需要进入学校、幼儿园 , 并取得各地教委和街道办事处的支持 , 老师和大家商议后 , 决定安排项目组的临床医生为学校卫生老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人员、患儿家长进行免费的专业知识讲解或科普讲座 , 增进了解 , 最终使工作顺利完成 。
刘传合记得 , 当时也有不少项目组成员有畏难情绪 。 老师总是鼓励大家:“通过调查 , 会带动更多医生和相关人员熟悉儿童哮喘的症状和特征 , 有利于推动我国儿童哮喘诊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 还会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为卫生部门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