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产能、进军中国,海外血管介入机器人进入商业化放量期

近期 , 有关血管介入机器人的热议不断 。
拥趸者认为血管介入机器人可减少医生所受辐射 , 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及效率 。 反对者认为其商业逻辑漏洞多 , 本身的稳定性和临床净获益有待观察 。
争议之外 , 血管介入机器人市场数据却表现亮眼 。 据Forst&Sullivan数据 , 2020年全球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140万美元 , 预计2026年将增长至16.1亿美元 , 2016-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87.4% 。
另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全球获批的血管手术机器人已达7款 , 如下图 。 由于公司间收并购、业务调整等原因 , 目前比较活跃、具有代表性的有3款产品:Corindus的CorPathGRX、Robocath的R-One和Stereotaxis的GenesisRMN 。
本文即在梳理这3款代表性公司及其背后的产品 , 通过具体的案例厘清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与过程 , 以期为行业内的朋友提供些许参考 。
扩建产能、进军中国,海外血管介入机器人进入商业化放量期
文章图片
海外获批血管介入机器人产品梳理 , 如有遗漏可与作者联系
降低辐射、精准操作是最大卖点 , 力反馈技术、导丝辅具成为赛点
综合各家企业披露的临床数据来看 , 血管介入机器人普遍能让医生减少90%左右的辐射 , 部分产品如CorPath能让医生所受的辐射暴露减少95% ,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院感可能性 。 摆脱了沉重铅衣的医生 , 能更轻松地通过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成像的精准定位、清晰开阔的术野 , 更加专注、高效地完成手术 。
扩建产能、进军中国,海外血管介入机器人进入商业化放量期
文章图片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价值判定总结
浩悦资本认为:“骨科和腔镜两大手术机器人赛道都已经有相关产品获批 , 手术机器人这项技术本身的价值 , 已经在其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 对于血管介入手术而言 , 这项术式不仅对于精准度要求高 , 同时存在医生长期‘吃’射线职业寿命短等痛点 , 在持续扩大的心血管患者基数面前 , 其市场需求必然存在 。 另外血管介入机器人 , 可用范围不仅是心血管 , 还有神经介入(脑血管)、外周血管等 , 因此也存在一定空间 。 ”
FACC医学博士RyanMadder在SCAI2017的演讲中 , 以两位同时开始职业生涯的医生举例 。 一位决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做手动PCI , 另一位决定只做机器人PCI 。 100个PCI的年辐射暴露量对于手动操作者来说超过2000μGy[2060μGy] , 对于使用机器人操作的医生仅为98μGy 。 20年后 , 手动PCI的医生累计暴露量为41200μGy , 而使用机器人的医生暴露量为1960μGy 。 使用机器人的医生20年所累计的辐射量相当于手动PCI医生第一年所受的辐射量 。 [1]
而通过血管机器人治疗的患者 , 平均辐射剂量能减少20% , 且不会增加透视时间或造影剂的使用 。 据robocath在EuroPCR会议上披露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 , 其R-One手术机器人在最新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达到100%临床成功率、超95%技术成功率 , 患者术后30天内与机器人相关的并发症为零 。
此外 , 西门子CorPath数据显示 , 其准确测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可将不必要的额外支架的使用减少8.3% 。 使用过西门子Corindus的多伦多西部医院神经外科医生VitorMendesPereira评价道:“精确度是神经血管干预的关键要素 , 我明显感受到通过机器人辅助来增强这些精细的程序 , 对我们治疗患者的方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 ”
而关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上手性 , FACC医学博士EhtishamMahmud表示 , 他们通常需要20到25个案例才能适应 , 但操作员的经验越丰富 , 过渡到机器人系统的速度就越快 。 [1]
不过也有国内专家表示 , 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有了长足发展 , 但需要看到的是 , 目前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仍然存在较多不足 , 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力反馈和耗材辅助装置的兼容性上 。